“电影作家”王莹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09:40 今晚报 |
《电通半月画报》封面这位打着洋伞的漂亮女子,就是30年代被誉为“文艺明星”、“电影作家”的王莹(1913-1974)。此时的王莹正主演电影《自由神》(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本期《电通半月画报》又是“自由神特辑”,封底是《自由神》的另三位演员合影(施超、蓝苹、周伯勋)。 王莹一生只拍过四部电影(《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同仇》、《自由神》),跨度仅三年,但是她塑造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却于中国电影史留下光彩的一页。王莹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女演员,她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中学毕业后,即与一加拿大籍修女研习英文,达到能够翻译文章之水准。王莹以清新隽永的文笔撰写了不少散文、游记和影评。夏衍称赞王莹,“耽于阅读,好学深思,文思敏慧,行文细腻,叙事委婉多情”。 王莹原名喻志华,1913年生于安徽芜湖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岁丧母,被父亲许配给一商人做童养媳,一年之后,不堪凌辱折磨的王莹逃到汉口,被好心的舅母收养,舅母把王莹过继为自己的女儿,改名王克勤。舅母送王莹到长沙读书。1928年,王莹因撰写公开信痛斥反动军阀何健——《给何健军阀的公开信》而遭到通缉。这封立场强硬措词激烈的公开信,引起了长沙、南京、汉口广大革命群众和青年学生的共鸣,极大地激怒了反动军阀。在地下党的帮助下,1928年秋,王莹来到了上海,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济难会,并改名“王莹”,进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读书,参加了上海艺术剧社,正式登上演剧的舞台,展示她另一方面的才华。 王莹在上海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洪深编剧的《少奶奶的扇子》,王莹自然朴实的表演得到了洪深、夏衍、阳翰笙等名家的称许。随后,王莹又在《西线无战事》、《阿珍》中扮演女主角,也大获好评,成为一位极有观众缘的话剧演员。对于王莹在舞台和银幕两个天地中的表现,当年的影界有评论说,王莹在舞台上比之在银幕上更富经验更成功。王莹后来主演夏衍的《赛金花》女主角,被誉为“演技突出、光芒四射”,也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舞台形象。 1930年,王莹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2年起,王莹先后参加了辛酉剧社、联合剧社、四十年代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等左翼进步戏剧社团,曾与袁牧之、金山、赵丹等同台演剧。抗战爆发后,王莹又与洪深、金山、田方等参加“上海救亡演出队”,奔赴15个省区的山村和前线,进行抗日宣传演出。1939年,演剧二队改组为“新中国剧团”,王莹任副团长兼主演,远赴香港和南洋一带演出,为国内抗战募集资金。1942年,王莹以观察员的身份去美国学习艺术。王莹曾在白宫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1955年,王莹冲破阻力,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回到祖国的首都北京。 在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那么多光彩照人的女明星,王莹在这串长长的名单中,无疑是令人难以忘记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