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白色垃圾“悄悄进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12:35 兰州新闻网
白色垃圾“悄悄进村”(组图)
庄浪河边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

白色垃圾“悄悄进村”(组图)
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倒在路边

白色垃圾“悄悄进村”(组图)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废弃的地膜

白色垃圾“悄悄进村”(组图)
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被丢弃的地膜

  当城市垃圾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我们周边广大的农村也同样受到垃圾的侵扰:无处可倒的生活垃圾、潜在的危害极大的“白色垃圾”……都在威胁着这里群众的生活、甚至是农业生产。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我市周边乡村,就这些地方的垃圾污染问题进行了实地采访。

  村民不知污染为何物

  对农民来说,他们熟识的地膜可能是把“双刃剑”。地膜覆盖能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废弃的地膜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就会成为对农村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白色垃圾”。

  4月13日,记者在我市一些种植玉米的乡村看到,一片片地膜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地膜带给村民的好处正使它被大量的使用。然而,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废弃地膜被乱扔的现象。很显然,废弃地膜潜在的污染危机,尚未引起村民的注意。

  在永登县四渠村的田边地头,到处是成堆或零散的废弃地膜。村民王志秀这天正在地里种植玉米。她非常熟练地用小铲子在已铺好的地膜上铲个洞,然后将玉米种子放进去。王志秀对记者说,她家用地膜种玉米已有4年了,如今种了4亩地。地膜是一次性的,每年等玉米收割后,就将破碎的地膜拾出来。但她从来没想过地膜可能会对土地造成污染。她认为只要拾尽了,就没事了。当然,她也承认其实往往会有碎地膜残存在土地中。说话间,记者看到她就用小铲子从地里挑出了一条地膜碎片,随手扔到田边。拾不尽也许会有坏处,她也这样说。在另一块地里,村民温爱萍也在种玉米种子。说到污染的话题,她说,庄稼人想不到,也不会研究这个问题。如果产量不好,他们只会想是不是肥没施好、水没浇好。她的看法和王志秀一样,认为如果拾不尽,可能会对土地有影响。不过,地膜又“化不掉”……她这样说。

  西渠村村主任张连生告诉记者,村里有200多亩地用地膜种玉米。每年秋收后,村里各家各户就将自己地里的地膜捡掉,然后就扔在田边了,也有捡不尽留在地里的。至于留在地里的地膜对土地有没有害、有多大,他就说不清楚了。如果有,弄尽就是了,他说。

  记者在几处采访,类似的情况和认识非常普遍。不过,也有一位杨姓村民对地膜的危害有不同的看法: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短期看不出来。地膜是化学品,是有毒的,怎么能没有危害。留在地里时间长了,可能会腐蚀土壤,使土地僵化。

  4月14日,记者在312国道榆中县定远镇路段看到,这里的“白色污染”较为严重。由于该镇以种植蔬菜为主,因此,地膜在此被大量使用。田间、马路边、甚至在树上都有被丢弃的废旧塑料。

  地膜,离每个村民都很近;地膜污染,离他们很近又好像很远。

  生活垃圾熬苦熬塔村人

  永登县河桥镇熬塔村村里有个“天然”形成的垃圾场,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沿着沟坡扔的满处都是。记者采访时,正见到两只村民饲养的鹅在垃圾堆里觅食,倒让人想起了城市中严打的“垃圾猪”。

  说起这个垃圾场,住在附近的村民反映相当激烈。村民们围着记者发牢骚,村民赵生德和刘开花说:周围几个大队的人家都往这儿倒垃圾,早上一起来就能闻着一股臭味,风一吹,塑料袋满天飞,实在是太脏了。70多岁的鲁正林说,往这儿倒垃圾是从包产到户那阵开始的,人们都乱倒,也没人管。他还指着垃圾场边的一处说,这里以前有一户人家,就因为受不了垃圾搬走了。

  这个垃圾场太可恶了,让人忍无可忍。但大家都往这儿倒,因为再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倒垃圾了。村民们这样说。

  冯老汉的烦心事

  冯老汉的家就在垃圾堆边,说起这些垃圾,他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

  冯老汉的西房背后有一片空地,由于地势低,让人看上去感觉像个大坑。据冯老汉说,他在1981年就开始住在这里。当时,他家房背后种着许多小树苗,环境也挺好。但令他尴尬的是,他房背后那片不大的空地被划到别的队里,这就使得空地成了现在的垃圾场。

  “原来的许多树都死了,还有些近10年树龄的树也被锯掉,现在仅存的几棵树眼看着也不行了。”冯老汉一脸惆怅地说。

  记者随后来到冯老汉家中,他对记者说,起初看到有村民往房后倒垃圾时,他就上前劝阻,但对方说,这地属别的队,你管不着。冯老汉听后,心想也是,也不好再说什么。从此,周围的村民便开始“名正言顺”的倒起来,冯老汉对此毫无办法。村民们不仅向他的房背后倒各种生活垃圾,有的村民还把病死的鸡、羊等牲畜也丢在这里。因环境不好,妻子曾得过肺结核。因长期吃药,如今耳朵也聋了。

  记者随后到他家的院中看了一下,院中有一口井,井深8米,他们家里的吃水全靠这口井。这口井距离房后的垃圾堆仅有13米远,这井里的水是否被房后的垃圾所污染就不得而知了。冯老汉说,一到夏天,他家院子里就奇臭无比,邻居们也不愿到他家里来串门,天再热,他家也不敢把房门打开。房子里苍蝇、蛟子多得了不得,顺手一打,便能打下几只来。因为没有冰箱,所有吃的、喝的都要抓紧,一停下来,苍蝇便蜂拥而至。

  冯姓村民的境遇较为典型,记者在一些村庄采访时注意到,村民们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都相当随意,房后、沟里、路边等地方,都可成为倾倒垃圾的场所。最后,这些垃圾要么污染了耕田,要么就被雨水冲进河里,污染水源。记者随后在永登县庄浪河采访时就发现了这些问题,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倒在河边,任凭风吹水冲,一些垃圾就这样被冲进了河水之中,从而造成了对水源的污染。

  专家观点

  “白色污染”致使

  土壤供养能力下降4月14日,记者采访了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张仁陟院长。针对农村“白色污染”的问题,张院长说,地膜对农业的发展和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人们常称它为“救命工程”,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对土壤的污染问题。由于这些地膜是不可降解的,埋在地下100年也不易腐烂,它对土壤最直接的危害是:若干年以后,土壤因“白色污染”而结板,导致土壤失去供养能力,寸草不生。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污染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一旦污染形成,再去挽回就非常困难。此外,一些废旧塑料被冲到河里后,会影响水源。

  在谈到废旧塑料的回收问题时,张院长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回收的成本太高。北京有一家回收废旧塑料的公司,每回收一吨废旧塑料的成本为2500元,但加工后的出售价却是每吨500元,从而变成公益性的。现在市场上也有可降解地膜,这种地膜可在自然条件下自行分解,从而避免污染,但目前,这种地膜在我省的一些地区尚处于科技成果的试验、转化阶段,并且由于这种可降解地膜的成本较高,价格相对较贵,最终是否能够得到推广或让村民接受目前还不好下结论。

  相关部门

  农村垃圾管理至今还是一个盲区

  4月13日,环保部门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农村的生活垃圾管理目前仍是一个盲区。总体来说,现在农村的垃圾堆放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也没有像城里那样的清扫队伍,再加上村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因此,在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上,具体操作难度较大。

  红古区环卫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村使用的塑料大棚的问题不大,因为可回收利用,农民们往往补一补接着用,但地膜就很麻烦,一次性的,又不好回收。据该环卫局2003年的一份资料显示:当年,全区塑料棚膜产生的1050吨的废旧塑料全部回收利用;地膜产生的184吨废旧塑料有147.2吨回收利用,有36.8吨被排放农田。

  记者在采访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有关人士时,得到的答复普遍是对地膜没有什么好的根治办法,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白色污染”集中埋藏。

  据记者了解,随着我市蔬菜种植业的发展,每年有大量的地膜在农村地区被使用,至于一年到底有多少吨地膜被丢弃,并对耕地和农民生活造成污染就无从知晓了,但无疑,这是一股潜在的可能会造成极大危害的“白色污染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