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生活场景逐步清晰(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1日22:33 海峡都市报 | ||||||
本报讯经过半个月的徒步调查,晋江流域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考古队共复查了4处古文化遗址,对部分遗址的断代有了新的认识,并新发现5处古文化遗址。值得欣喜的是,在调查过程中首次发现彩绘陶片等珍贵线索。昨天,晋江流域考古调查队回到泉州,并向泉州市文物局汇报了这一阶段的调查成果。 新发现5处商周遗址 据考古队队长陈兆善介绍:从整体来看,古文化遗址复查的情况不容乐观,大、蚁山等大部分遗址已消失殆尽,有些已经看不出遗址的痕迹了。不过在复查过程中,对它们的断代有了新的认识,例如百崎靠近晋江入海口的遗址,以往一直认为它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调查过后,已能够初步断定这处遗址从新石器晚期延续到了商周时期。新发现的遗址,分别分布在惠安黄塘镇(2处)、紫山镇(2处)以及泉港涂岭镇(1处),从这些地点采集到的陶片来看,它们大都属于新石期晚期——商周时期。 第一块带有彩绘的陶片,是在蚁山西坡一处极小面积的土层中发现的。考古队员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蚁山陶片存在的土层,曾是古人一个生活废弃物的堆积(即现在的垃圾堆)。其中有古人吃剩的动物骨骼碎块(残块)、有多种种类的贝壳、有加工痕迹的石块、有因破碎而扔掉的陶片。而一块相当于战国时期的陶片,是队员唐宏杰在大山遗址附近开采石头的废料中发现的,上面布满了米字纹饰,可以提供战国时期人类活动的线索。 古遗址分布有规律 “古遗址的分布规律基本上以丘陵地带为主要分布点,泉州已经初步露出这样的端倪。”昨日,陈兆善队长兴奋地对记者说,他对接下去的调查工作充满了信心。 陈队长拿出一张福建省地形图,用手指着戴云山脉说,泉州地区的地貌特征,呈现3级的落差。西部是以山地为主,往海边以丘陵为主,沿海以平原与低矮的台地为主。根据这种地貌特征,结合我们福建以往的考古发现,古遗址的分布规律基本上以丘陵地带为主要分布点,特别是沿海的冲积平原,与西部的高山峻岭地区,相对比较薄弱。 从目前考古调查看,晋江、石狮靠近海边的台地上,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很少,而在惠安、泉港等稍高处,发现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样的分布很符合福建省古遗址的分布规律,泉州现在也基本初步露出这样的端倪。 对此次的考古调查,大家都有很多期待,现在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考古队有信心,在下一阶段对南安、永春等地的调查中,估计会有更多的发现。 考古花絮 搭鸭舍的石块竟是石锛 一块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差点被当作盖鸭舍的石块。当得知自己捡的竟是3000年前古物时,南安丰州西华村村民王赞成好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一脸吃惊地问:“我捡到的这块石头真是古人用过的吗?” 原来,前段时间下大雨,王先生在自家水塘后的小山边上捡到了一块石头,大小和常用的红砖差不多,扁扁的,一面好像刀刃。王先生看了觉得很特别,就捡回家打算用来当作搭鸭舍的材料,并打成了三段。5月28日,王先生看到本报的“考古日记”,发现报纸上登的石锛照片,跟他捡的石头非常像,赶紧将石头重新粘起来并带到本报,好让文物专家看看。 王先生的石锛是灰色的,只是从残破的缝隙可以看到一些黑色。整体呈长条形、扁平状,长约35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2厘米。从侧面看石锛的一侧略略带一点弧度,单面刃。表面粗糙,摸起来疙疙瘩瘩的,还稍有点刺手。 记者把石头拿给陈兆善队长,他看过之后,确定这是一块石锛,属商周时期的产物。这块石锛平头平尾,粗糙的表面是因风化严重造成的,可能是石头里含有钙的成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规整、精制。 土路边上的意外收获 5月29日,在泉港进行调查的两组队员,同时都有意外收获,还都发现了唐代的瓷器。 当天上午,陈兆善、王新天以及唐宏杰,在前往蚁山的途中,忽然发现土路边上有一个半圆形状的器物口沿。 队员们马上对其进行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不时有村民停下来好奇地看着,村民王京山一边看,一边说,这条土路是去年他们一家人开出来的,每天都要走这条路,可从来没有发现什么,可能是前几天的大雨冲出来的。 出土时,三个盘口壶放在一起,其中一个的壶口已经破掉,其余两个均比较完整。根据器物的形状,初步判断是唐代遗物,其中一只壶身上还留有大量酱色的釉。 陈明忠、温松全在另一取土处也发现了唐代瓷器,不过都是青釉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