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图上的复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05:16 人民网-华东新闻
地图上的复旦
图1

  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100年来,复旦从一所私立公学发展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校园也几经变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各个时期的中外地图,记录了复旦的发展历程,这里介绍的是几个片断。

  复旦公学,借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马相伯先生创办的震旦学院,被外籍传教士篡夺校政。当时震旦学院共有132名学生,其中130名学生愤然离校,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退学学生公推于右任、叶仲裕等7人为干事,商议复学办法。马相伯、叶仲裕等邀请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为校董,筹集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拨银1万两,并借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

  是年中秋节,复旦公学正式开学。复旦公学为高等学堂性质,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先后任公学校长,李登辉、袁观澜、周贻春等先后主持教务工作。至1911年,共毕业高等正科生四届共57人。陈寅恪、竺可桢、于右任、邵力子等著名学者或政治家曾就读于此。

  辛亥革命爆发后,复旦公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校舍被光复军占用,成为吴淞军司令部,学校一度停办。此后,提督衙门被转让给水警队使用。

  私立时期:从徐家汇李公祠到江湾翔殷路

  1912年3月,江苏都督将位于徐家汇的李鸿章祠堂———李公祠拨给复旦公学为校舍。9月,复旦公学开学,以大学预科为主。年底,李登辉出任校长。

  将复旦办成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学,是李登辉毕生的事业。1915年,李登辉准备在江湾购地,以建校舍,恢弘规模。1917年9月,复旦公学更名为复旦大学,开始以本科教学为主。1918年,李登辉赴南洋募得15万元,连同其它捐款及学费,在江湾共购得70亩土地。1922年,复旦迁入江湾翔殷路(当时的翔殷路包括现在的翔殷路和邯郸路)新校址。陈望道等著名学者应聘来校任教。郭任远、吴南轩、章益、孙寒冰等一批复旦早期学子从美国留学归来,应李登辉校长之召唤,回母校服务,成为教学骨干。为适应社会需求,复旦设立诸多新学科,成为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拥有研究院、大学部(文科、理科、商科)、中学部(高级中学、初级中学)。1935年夏,又购进燕园。截至30周年校庆,校基已达百余亩。

  这个时期的复旦校园,在图2中有所反映。图上的主要建筑为简公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兄弟捐款)、奕柱堂(中南银行黄奕柱捐款)、子彬院(科学馆,由富商郭子彬捐款)和教师、学生宿舍。当时燕园还不属于复旦,复旦校园与翔殷路间还有一小块农地。

  国立时期:抗战后渝校、沪校合并,校园扩建

  抗战时期,复旦部分院系内迁,先是江西庐山,后至重庆北碚。1941年11月,因经济困难,行政院同意复旦改为国立。留在上海的部分院系则称为“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对外招生时仍用“复旦大学”名义,借用赫德路(今常德路)的一幢3层楼房进行教学。翔殷路校舍被敌伪“上海大学”占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当年秋,复旦渝校照常开展教学。复旦渝校、沪校学生总数已达数千人,江湾校舍不够使用。经上海敌产管理委员会同意,复旦接收原日本振兴产业株式会社房屋及兵营共8处54幢,作为复旦师生的宿舍。复旦校园从此扩展到邯郸路以南区域。1946年7月,渝校师生回沪。10月,沪、渝两校合并完成,全校有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及经济研究所等附属单位,有注册学生3690余人,有专任教员260多人。周谷城、周予同等一批知名学者在这一时期已经应聘为复旦教授。

  图4反映了这个时期复旦校园的分布,邯郸路以北除教授宿舍外,基本上是教学区,邯郸路以南为生活区。

  院系调整,校园东扩,本部格局初步形成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同年9月,浙江、暨南、英士、同济等大学部分文、法、商学科并入复旦大学。次年9月,大夏、光华等大学的财经、法学等学科并入。

  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华东高校会议的决定,1952年8、9月,浙江、交通、同济、大同、沪江、震旦、圣约翰、南京、金陵、安徽等大学和上海学院的有关系科并入,复旦是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复旦的财经学院、农学院、法学院、外文系德文组等应用性学科全部调出。苏步青、谭其骧等许多知名教授由此来复旦执教。

  从此,复旦大学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人才和高校师资。此后,随着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复旦校园又向东扩展到今国定路一线。1965年,复旦新校门建成,复旦本部格局初部形成:邯郸路以北的校园东部是学生的生活区,校园中西部是教学和办公区,邯郸路以南为教师生活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外学生、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复旦又在国定路以东建成留学生宿舍,在走马塘以西建成南区研究生宿舍,在邯郸路以南先后建成文科图书馆、文科大楼、李达三楼(管理学院)、美国研究中心等建筑,形成邯郸路南以文科为主、路北以理科为主的分布格局。

  2000年4月,复旦大学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组成新的复旦大学。复旦发展成为一所拥有人文、社会、自然、医学、技术、管理等多学科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百岁复旦

  百年来,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下,复旦校园里共走出了18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包括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张志让、李岚清等校友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今天,张江、江湾校区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复旦校园形成了邯郸路老校区、枫林校区、江湾校区和张江校区1+3的分布格局,为复旦新的腾飞打下了硬件基础。

  图1:宝山清丈局出版的《宝山全境地图》(1915年出版)吴淞乡地图的局部。吴淞在上海近代史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当时这里交通方便,是我国第一条商业运营铁路———淞沪铁路的起迄点,直达上海市区。受上海租界繁荣的启发,这里有我国自开商埠———吴淞商埠。复旦公学、上海公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高校先后落户于此。这是一幅较早标注有复旦公学的地图。学校南面的铁路就是淞沪铁路,东北方向的道路是吴淞商埠的建成区。

  图2:1933年英文版《上海地图》的局部。当时这个区域属于上海市江湾区。东西向的马路即翔殷路(今邯郸路),大块的绿地即万国体育场,图幅东端的道路即今五角场,当时为上海市新市区,市政府等建筑均在该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复旦大学校园范围相当于今复旦大草坪一带,校园内主要建筑也被清楚地绘出,四周均为农村,今邯郸路以南有农宅。

  图3:1946年上海市工务局制《上海市全图》局部。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复员,原复旦校园归还给复旦大学。复旦的师生人数较战前有较大的增加,因此,今邯郸路以南的国权路、国年路等区域的敌产也被划归复旦,复旦的校园由此向南扩展,这些房子成为复旦师生的住宅。

  图4:1985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志》中的插图。图中标出了复旦校园主要建筑的名称。

  图5:这是日本人木之内诚编著的《上海历史指南》第16页的局部。1999年东京大修馆书店出版。作者曾在复旦大学学习。该图详细标出了20世纪90年代复旦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和道路,部分建筑标明了始建年份和重建年份。作者还用红字标明了日本人占领时期的道路名、建筑物名。

  《华东新闻》 (2005年06月01日 第十二版)
地图上的复旦
图2

地图上的复旦
图3

地图上的复旦
图4

地图上的复旦
图5

地图上的复旦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