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建英:"小巷总理"五十年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11:01 河北日报 |
从1955年到2005年,从18岁到68岁,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庞建英在邯郸市丛台区永新里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50年。 漫长岁月里,她给多少人做过思想工作,帮助多少人解决了生活困难,调解了多少人的矛盾,谁也无法说清。 她的“三多两少”人所共知:在居委会时间多,在居民家里时间多,吃凉饭多;在自己家里时间少,家务活干得少。 人物档案 庞建英,女,68岁,邯郸市丛台区永新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1955年1月19日参加邯郸市国棉一厂居委会工作。先后在国棉一厂居委会、永新里社区居委会工作,是全国从事居委会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居委之一。 1989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1995年被民政部授予优秀居民委员会主任。 1995年、1999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2001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社区优秀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者。 2003年被中组部、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 多次被河北省授予劳动模范、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头号大忙人” 2005年5月28日,太阳落下地平线没多长时间,68岁的庞建英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小区内的道路上。她不紧不慢地走着,脸色有些倦意,几缕花白的头发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谁家的衣服啊?赶紧收回去,别丢了!”庞建英声音忽然大了起来。 二楼阳台上,几件衣服后面,一张年轻的脸庞闪了出来,带着不好意思的笑:“刚回来,刚回来,马上就收。庞阿姨,谢谢哦……” 庞建英继续往前走着、走着…… 这是庞建英的“规定动作”中的一个片段———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庞建英总要在社区里转一转,谁家的衣服放在外边没收,她要喊一声。谁家的自行车倒了,她会帮着扶起来。直到每一个单元都检查一遍,才放心回家。 50年来,庞建英的这项例行检查从未间断,7万多平方米的社区,不知留下了她多少脚印。 对此,小区的人们有一个评价:她是提人知名,提名知情。永新里1800多户人家,近7000口人的大事小情都在她脑子里装着呢。 “大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谁的事都得管,什么事都得管。居委会的工作就是这样的。”庞建英说。 她专门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叫做“六上门”的制度,喜事上门祝贺,丧事上门料理,来亲戚上门慰问,有病号上门探望,有纠纷上门调解,有困难上门解决。张家闹矛盾她要管,李家打官司她要管;这家孩子入托她要管,那家孩子上学他要管;年轻人结婚生育她要管,老年人丧偶找伴也要管…… 早上一起床,就到办公室上班,处理难以计数的“对口单位”指定的工作;白天在社区内巡视,看看小区内卫生情况如何;晚上常常是饭还没吃完,就有人找上门来,要她帮助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已经成为庞建英的生活常态。 “毫无疑问,庞建英是永新里头号大忙人。”邯郸市丛台区民政局一位副局长这样评价。 在庞建英那间拥挤的办公室里,墙壁被形形色色的图表、工作计划盖得严严实实。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巨大的“永新里下岗职工分布图”。 这几年邯郸纺织企业减员压锭,下岗的人很多。“这事不能不管,可咱们能力有限,只能在小区里想想办法。”庞建英带领居委会一班人,积极在社区为下岗职工谋求新的就业门路。 她在居委会制定了“五帮一带”制度,“五帮”即:帮下岗女工搞好协调,帮办营业证,帮办税务登记证,帮办市场摊位证,帮助疏通进销货渠道;“一带”即通过帮扶,带领她们走上勤劳致富路。现在永新里居委会共创各种摊店11个,帮助和鼓励100多名下岗女工实现了再就业。 “一个真正的好人” 孟伏云老人1976年退休后,庞建英看她儿女不在身边,一个人挺孤独,几乎一有空就到她家去陪她说说话,干干家务。 时间长了,只要几天没见,孟伏云就会坐立不安:“她咋好几天不来了?不是出啥事了吧?” 2002年5月,孟伏云因患子宫肌瘤住院,可她说什么也不进手术室:“庞书记没来,俺这手术不能做!”这时候,庞建英大汗淋漓地跑了过来———正在区里参加会议的她特意请假赶来了。孟伏云拉着她的手,眼里含着泪:“我怕进了手术室出不来,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一个真正的好人,心眼好!”小区里的居民用最朴实的话评价庞建英。 邯氏一家三口是社区内最痴迷的“法轮功”练习者,她和女儿都曾多次外出“正法”、“护法”,庞建英主动包下了这个最困难的转化工作。邯氏第二次离家出走回来后不吃不喝,邯氏主动做了香喷喷的鸡蛋汤、买了营养品一趟趟往邯氏家跑。 看到65岁的老人为自己这样操劳,邯氏感动之余开始进食。庞建英抓住时机,给邯氏讲述“法轮功”的危害,讲党和政府对“法轮功”普通练习者的政策,还拿来天安门自焚的录像和她一起观看。 邯氏开始转化了,庞建英的嗓子也说哑了,邯氏于是托人找到偏方煎好后给庞建英送去,还和庞建英一起做起了丈夫的转化工作,最终使邯氏的丈夫也脱离了“法轮功”的控制。 从1999年开始,永新里社区党支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13名“法轮功”练习者全部转化,而且6年多来,社区内没有一起非法散发张贴“法轮功”反动宣传品的案件,没有一个原“法轮功”练习者发生反复。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对那些有过“失误”的人,庞建英都会嘱咐:“你可千万别提人家名字。”这大约也可以算作“好人”的一个旁证。 “爱管闲事的人” 庞建英善做工作的名声广为传播,甚至附近其他小区有了解决不了的纠纷,也往往来请这个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但“百人百姓百脾气”,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庞建英的“多管闲事”,“关你啥事”也就成为庞建英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小区一户居民家里,庞建英就差点被这句话顶回来。 这家有个女儿,本来与恋人情投意合,可是由于过年送礼的问题,双方家长产生了矛盾。为了阻止双方约会,女方家长上下班接送女儿,出门的时候就把女儿锁在房子里。这一对青年的婚事眼看就要“黄”,女方一时想不开,喝了大量安眠药,幸亏抢救及时,才没闹出人命。 “这还了得?”庞建英了解这一情况之后,马上上门劝告,结果人家门都没让进,还给她一顿白眼:“关你啥事?” “不关我事?你在这个院儿里住,有事我就得管!”庞建英不服这个气。一次冷遇,下次再来,这边碰钉子,那边接着去———为了这事,庞建英整整跑了一年,直到双方家长消除误会。 说起这件事,庞建英有些自得:“干居委会这一行,得有耐心,不能怕碰钉子。反正我是‘铁’嘴‘钢’牙,还能说过我?” 一次,庞建英在小区碰见一个“卖野药”的正在和一个居民交易,特意嘱咐:“你先别收人家钱。要是你的药有用,我包你一分钱也不少拿。”那人满口答应。 回到居委会之后,庞建英越想越不放心,因为她知道,那一家人的经济情况并不好,万一受了骗…… 气喘吁吁地赶到那户人家之后,卖药的已经走了,一问,果然已经付了钱。 庞建英二话没说,带着几个小伙子就追了出去,张口就是:“不是不让你收钱吗?拿来!”那人见这老太太如此厉害,一时呆住了,等回过神来,乖乖地把钱掏了出来。 庞建英从来不怕因为坏了一些人的事而遭到报复。她坚持认为邪不压正,干坏事的人不敢报复,“就是报复,我也不怕,人要是都没有正义感了,那还了得?” 但是再厉害也还是“好人”。那个差点被骗走药费的居民事后特意找到庞建英:“要不是你想得周到,我的血汗钱就眼睁睁被人骗了。” “不求进步”的“怪人” 不是干部,不是职工,只是一个普通居民,庞建英50年“身份”没什么变化。 但她并不是没有机会。1975年,区里要给她转为正式干部,她怕从此再也不能从事居委会工作,拒绝了。1985年,她当选邯郸市委委员。当时一位领导说,市委委员大部分有级别,只有个别同志没有,要解决。庞建英想起当时的情况,不由笑了起来:“我知道那个‘个别人’就是说我呢。”可是她依然拒绝了,理由同样是不愿意离开居委会工作岗位。 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个“怪人”,一个不求“进步”的怪人。 庞建英经常回忆起她开始干居委会这一行的日子。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 1954年的中国,朝气蓬勃,百业待兴。 年方17岁、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的庞建英,这一年12月从大名县农村来到她爱人工作所在地———邯郸市国棉一厂。在庞建英心目中,“工人老大哥”、“工人阶级”,是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她全部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纺织女工。 可是那一年纺织厂没有招工,活泼好动的庞建英被厂领导看中,安排她到刚成立的邯郸市国棉一厂居委会工作。 那一天,是1955年1月19日。18天之前,1955年1月1日,《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正式实施,“居委会”的名称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从那时候起,除了中间“实现理想”、当过4个月的纺织女工外,她从没离开过居委会的工作岗位。“像我这样,从中国出现居委会开始就一直干这一行的,全国没有几个。”庞建英颇有几分自豪。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纺织工人的月工资有30多元,而在居委会工作,头几年一分钱收入也没有,直到1960年,居委会工作人员才开始领取每个月21元的生活补助。到1983年,她每个月的生活补助金也只有29元,而这时候,跟她一起进入工厂的姐妹的月工资已达156元。有人算过一笔账:庞建英干居委会工作50年,总收入还不到2万元。也就是说,50年来,庞建英至少比当纺织工人少收入8万元。 “我发过誓,要一辈子扎根居委会岗位,我不能因为谋求什么名誉、地位,就违背这个誓言。”庞建英语气平淡,似乎在诉说一件跟自己并不相干的事情。 “最对不起家人” 庞建英不会做饭。早些年,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她只有买点面条,再来几根黄瓜、加点芝麻酱,请客人“凑合吃点儿”。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丈夫和子女在做。 可是,现在她的爱人再也不能料理这个家了。 1998年1月,庞建英的老伴王忠汉因胰腺癌病重住院。没多久,相伴近40年的老伴离她而去。 由于当年没有腊月三十,按照当地习俗,老伴火化的日子正好是大年初一。庞建英把一张白布盖在丈夫脸上推进了太平间:“你就在这世上多过一个年吧。”正月初六,庞建英让孩子到厂里报丧,次日办了丧事。事后她解释,要是大年初一发丧,厂子里得来人,邻居们得帮忙,大家都过不好这个年…… 庞建英有5个子女,但基本上都是老伴带大的。等大孩子长大一些,就会分担一些家务,负责照顾弟弟妹妹。在大女儿王爱玲印象中,母亲很少顾家。有一次,她放学回家,看见只有两岁的妹妹趴在地上哭个不停———由于没人照顾,她从床上摔了下来。 只有在谈到家人的时候,庞建英的眼角才会泛起泪花:“说实在话,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他们在照顾我。尤其是老伴,我这辈子对不起他……” 50年来,庞建英一直那样忙。现在,大女儿接过父亲的班,负责给母亲做饭。只是,庞建英仍然经常无法吃上热饭,因为总是刚刚端起碗,就有人来找,她只能放下碗筷,去忙在她心中比吃饭更重要的事情了。本报记者艾秀廷 刘剑英 徐国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