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策划:高校毕业生下基层 成才支点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02:05 人民网

  临近毕业,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话题再度升温。一个奇怪现象近年来引人深思:一方面,日益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面临就业难题;一方面,广阔的基层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人才。怀揣着梦想,高校毕业生该如何寻找成才的支点?基层广阔的天空缘何难以放飞梦想

  想去基层不容易。

  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左右。但数字背后有隐忧,细细分析,情况不容乐观,问题不容忽视。资料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并不平衡,到基层、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数量仍然不多,而且不太稳定。存在着“学生不愿去、基层不愿接,想要的进不来、来了用不上、用了留不住”的现象。>>>详细

  据辽宁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高校毕业生大都集中在沈阳、大连等大城市,而辽西北地区、县城等基层单位人才相对匮乏。

  近年来,四川省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10万以上,毕业生选择就业去向大都局限于城市,以至于全省各级公务员招考都空前火爆,有的地方县级公务员招考比率竟达到1∶100。而县级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则很难吸引到毕业生。

  湖南郴州市北湖区的引才经历颇有代表性。2004年,该区拟选调5名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但报名的仅8人。“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跳出农门,出来了就不想再回去。”中南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莫这样说。

  而来自青海的同济大学的小郑却表示,如果回老家就业,他可以干上几年,但肯定会再动———他不想长期呆在西部。

  就业基层难在哪?

  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关人才专家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的通道还未完全打通,最主要的“病因”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基层、西部等地区仍工资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较苦,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珠三角、长三角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以上,而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一般月收入仅在400—800元之间。

  其次,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到基层下去容易、上来难,因此不敢轻言下去。专家分析,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使一些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思想。

  此外,基层受财力、编制所限,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专家指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会使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也会进一步阻碍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

  最后,毕业生及家长就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虽然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变化很大,但仍有不少人就业期望值偏高、急于回报,与社会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多数家长也希望子女留在大城市工作。

  引导鼓励出实招。

  专家呼吁,根据目前形势,必须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继续完善人才流动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消除障碍,疏通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建功立业。>>>详细

  北京、河南、江西、四川、湖南、安徽等地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河南省鹤壁市自2002年开始在全市877个行政村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共选拔了898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村致富带头人。

  吉林、宁夏、武汉、福州等地政府人事部门联系企事业单位,组织回乡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一定期限的就业见习,并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四川在选拔4971名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用3年时间选拔5000名毕业生到全省3个自治州和乡镇支农、支教、支医。

  吉林省规定,对到本省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村就业的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省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6000元的生活补助。

  中国农业大学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5000—10000元奖励。2004年共有120多名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共奖励63万元。

  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上到下都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办证、咨询服务窗口,提供“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的一站式服务。2004年共为128名高校毕业生办理了个体工商户注册手续,减免工商行政性收费11.5万元。

  宜昌市对有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支持、专家咨询、后续服务等一揽子服务。

  江西省赣州市对选拔录用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除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外,可直接定级,并安排相应的行政职务。“风雨之后见彩虹”:基层创业者心声

  北大毕业生吴奇修:“一靠理想,二要真诚,三凭实干”

  大三那年,去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次社会实践,改变了他的初衷。当地农村的富庶和老家乡村的贫困差距之大令他大为震撼:为什么家乡的农民就注定受苦受累?

  1995年,他主动请缨,担任偏僻闭塞的南部山区石门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8年,把石门的人均纯收入从不到500元提高到了9000多元。

  18年青春岁月,承载多少光荣与梦想!吴奇修用自己的亲历,生动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金子,不管在哪里都能发光!>>>详细

  庞明:宿迁大学生“猪倌”第一人

  他是一个“猪倌”,但绝不是个普通的“猪倌”。1997年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老家自主创业,筹资10多万元创办了养猪场,安逸地当起了“猪倌”。

  这喝过几年墨水的“猪倌”就是不一样。庞明不愿重走老乡们养猪的老路。求教专家,搜集报纸、书刊中的养猪技术,细细比较琢磨。通过几年摸索,他养的猪不仅长得快,而且肉质好,销路由此打开,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

  现在,他的养猪场可年出栏生猪500余头,年纯收入也达到了6万元。>>>详细创业支点: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为避免出现那种“引得轰轰烈烈、用得平平淡淡、留得勉勉强强”的尴尬局面,真正让高校毕业生热情投身基层,给他们创造成功支点,地方确需大力营造创业的优良环境,使毕业生真正能“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详细

  加强领导,在“树氛围”方面下功夫。地方职能部门应当重点研究制定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协调解决毕业生到基层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职,做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创新形式,在“引得进”方面下功夫。开通“绿色通道”,对志愿来基层的毕业生全部放开接纳,暂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实行“先落户,后找工作”;建立毕业生储备制度,用人单位可先与尚未毕业的毕业生签定协议,并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科研预支付一定费用;通过人才网站,宣传用人环境,发布求职信息。

  拓宽渠道,在“用得上”方面下功夫。这就要求大力破除限制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政策,依靠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向农村流动,到企业成长,把宝贵的高校毕业生资源尽快转化为人才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能,推进基层的快速发展。

  优化服务,在“留得住”方面下功夫。为了把引进来的高校毕业生真正留在基层,地方职能部门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优质服务。有的地方设立了优秀人才专项编制,对于到基层工作的可以优先使用;有的设立了人才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赞助以及社会捐赠等形式资助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

  今天的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多年的培养和输出,大城市的人才已趋于饱和。到基层创业,将成为新时代青年人成长成才并有所成就的新模式。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