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4):宜昌大撤退创中外战史独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1日15:51 金羊网-羊城晚报
  20条船,40个昼夜,9万吨设备,3万名民众……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一个伟大创举

  羊城晚报要闻部、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新闻联动 (央视供图)

  今日看点

  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为什么没有执行“沉船封江令”?

  著名的“三段航行”计划是谁作出的?

  三峡纤夫的照片登在美国报刊上,世界震惊: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在用肉体与钢铁搏斗……

  1938年秋天,西上四川的咽喉要地宜昌小城来了几万人———从武汉撤离出来的人们拖儿带女挤在宜昌码头,等候挤上民生公司的轮船过三峡。宜昌码头还堆积着多达9万吨机器设备,这是当时民族工业命脉。物多人多船少,炮火已紧追,疏通宜昌淤塞迫在眉睫!刚刚上任的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卢作孚决定实行“三段航行”计划!由此40个昼夜,9万吨器材和3万人员赶在长江枯水期前撤退一空,这在中外战争史仅此一例。

  漫漫西迁路上,涌动的人群里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

  宜昌撤退

  世界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这样的撤退在中外战争史上仅此一例。

  “三段航行”,卢作孚创举震撼世界

  1938年的秋天,几乎所有从武汉撤离出来的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江边古镇———宜昌。到大后方四川必须通过三峡,宜昌的西陵峡就是第一个峡口,所有从下游来的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这里换乘民生公司能走三峡的大马力轮船。

  这年10月中旬,仿佛一夜之间,西迁的移民和物资就把这座古镇撑得爆满。宜昌城不足两平方公里,但每天有几千人来此,最多时达到三万,都待在宜昌走不了。民生公司的二十几条船数量有限。有幸挤上船的作家老舍当时如此形容:好像整个宜昌的人都上了船,连船头烟囱上面还有几十个难童呢。

  宜昌码头还堆积着多达9万吨的待运物资,这些从沿海工业城市转运过来的机器设备,是当时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往返于宜昌与重庆之间的船只,尽管汽笛声从清晨响到深夜,但怎么也跟不上战争的脚步。向鄂西进犯的日军,被中国军队阻击在襄河东岸,为宜昌撤退赢得了一段宝贵时间。

  这天下午,刚刚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飞抵宜昌。民生公司董事长、卢作孚之子、现年82岁的卢国纪回忆:武汉沦陷的前一天,我父亲离开武汉乘飞机到宜昌。那是1938年10月23日,宜昌一片混乱:抢买船票的老百姓挤满了几个轮船公司。看着为争运货物互相责骂的人群,卢作孚大喊:“请回去,所有人都明天见。”

  此时,为阻止日军进犯,国民政府军委会早在一个月前就下了沉船封江令:在田家镇处把所有的船都沉入江底,阻断航道。沉了招商局、大达公司的船后,还要沉民生公司的船。

  如此危急时刻,沉民生公司船断敌路的做法,无疑是自绝后路。卢作孚最终也没有执行此令。民生船不能沉,只有民生船才能在长江上游的宜昌到重庆段航行,其它船都上不去,若把民生船沉了,从宜昌到重庆的撤退与支援前线就全没有了。经卢作孚的再三努力,民生轮船公司的船保下来了,但望着密密匝匝的各种急待转运的货物,他又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

  当时民生公司所有的船,也只有几千吨运力,要运完这些物资,须得一年。更让卢作孚担忧的是:时值深秋,长江三峡将进入漫长的枯水期,到时那些大点的船都不能走了,运输任务就难以承担。只有40天了,一夜未睡的卢作孚决定打破常规:除了把最重要和最笨重的设备直接送到重庆外,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就缩短一半航程只送到万县;更轻、更次要的器材,再缩短一半路程,送到奉节就卸下。这就是著名的“三段航行”计划。

  即使是实行“三段航行”计划,也只是春节前的一个多月时间:枯水期是11月到3月。长江水位正在下降,民生公司征用的850只木船也在加紧运输,木船要用纤夫拉纤。三峡纤夫的照片曾登在美国报刊上,世界由此得知:如此危急关头,这个民族在用肉体与钢铁搏斗。

  40个昼夜,9万吨器材3万人撤空

  宜昌在经受一场血的考验。那些船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抢运物资,卢作孚坐镇宜昌指挥,40个昼夜基本上没睡觉。每天晚上,民生公司招来的3000名搬运工在各个码头往来穿梭,激昂的号子此起彼伏,在古镇江边回荡。

  其时,川江上还有几艘海外中立国轮船,但只运一般商品,不运一切有关抗战的物资,且每吨的运价高达300至400元。一些从长江中下游西迁来的厂矿,因无法承受高额运输费,不得不将一些分量重、体积大的机器设备,抛掷在沿江两岸。从河南撤离出来的中福煤矿总经理孙越崎,望着那些无力搬迁的采矿设备,久久地在江边徘徊。

  就在孙越崎一筹莫展时,遇见了卢作孚,两人一拍即合,五分钟达成共识。卢作孚通过合作办厂、减免运费的方法,还将无力搬迁的上海大鑫炼钢厂、常州大成纺织厂、汉口周恒顺机器厂挽救了下来,并用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基地,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40天过去了,卢作孚独自一人在码头巡视了很久。堆积如山的9万吨器材和3万人员已赶在枯水期前撤退一空。战时运输最紧张的一幕———宜昌大撤退落下了帷幕。

  世界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这样的撤退在中外战争史上仅此一例。宜昌大撤退后,日本军界一片哗然,认为:若当时集中主力攻打宜昌,一定能置中国的民族工业于死地。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4):宜昌大撤退创中外战史独例(组图)
上图:现年85岁的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唐德刚回忆自己16岁那年的逃难经过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4):宜昌大撤退创中外战史独例(组图)
上图:现年66岁的世界不动产联盟台湾分会秘书长秦必韬讲述自己诞生在西迁路上的经过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4):宜昌大撤退创中外战史独例(组图)
上图:卢作孚一个伟大创举保住了国家经济命脉

  西迁路上

  越过宜昌,便是可以让人喘息的四川。可是在入川的路上,成批的人一夜间就没了。这条路上有纤夫、水手,还有像曹禺这样的文人……

  炸沉八船,日军欲断内迁大动脉

  人们习惯把进入四川的那段长江叫川江。这段航道在巫山与大巴山夹击下陡然变窄,穿过三峡急流,便是西南重镇重庆。

  可是就是这个三峡急流极其难走。那天,7架日本飞机在三斗坪的青石洞处轰炸“民俗”轮。此为航道最窄处,根本无法躲避,“民俗”轮被炸弹击中,船上人等纷纷跳水逃离。其中一电报员抱着电报机不愿离开,仍继续发报。失去动力的船只,随时可能触礁沉没,水手长龙云海,执意代替船长领航。一大副和船长为让对方离开争执不下,皆以身殉职。继“民俗”轮后,民生公司又有8艘船被炸。日军试图割断这条内迁大动脉。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4):宜昌大撤退创中外战史独例(组图)
上图:国宝车队在西迁路上

  三峡纤夫,曹禺拉纤匍匐而行

  在日机的轰炸下,长江顽强地搏动着。而在助船运输的纤夫队伍里,走着一群眉清目秀的年轻人———他们是从南京撤出来的戏曲专科学校的学生。

  那时不大下雨,江水少而流急,船上游难行,就要拉纤。时任南京艺专教导处主任的年轻曹禺,和南京艺专的一批师生,在余上源校长的带领下,坐三条大木船进了川。面容姣美的凌琯如,学的是戏剧表演艺术,18岁的她,在充满野性的川江号子声中感悟着生命的张力。她也想加入到拉纤的行列中,大家都说她拉不动不让她拉。曹禺老师说:我来拉,我力气大。在崖石上,曹禺和纤夫一道匍匐而行。拉纤时,曹禺用力地几乎伏在地面上,还给大家喊口号:小伙子们不怕苦啊,加油干哪使劲拉啊!

  江中翻船,秦必韬石滩上诞生

  在战争的烽火中,秦必韬的父母、外婆和舅舅离开湖北老家,汇进了西迁的人流。现年66岁的世界不动产联盟台湾分会秘书长秦必韬说:那时妈妈怀着我,随着外婆坐在一条小船里逆流而上,舅舅、父亲他们在岸上帮忙拉纤。没提防纤绳碰到舵上,小船一下翻了。不会游泳的妈妈,顿时眼前一片漆黑失去了知觉。江水裹着母亲和她未出生的孩子,向下游漂去,所幸时值长江枯水期,当一路寻来的亲人发现搁浅在石滩上的母亲时,她已接近临产,此时秦必韬就诞生了。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4):宜昌大撤退创中外战史独例(组图)
上图:三峡纤夫的照片震撼世界

  西迁路上

  ,山洪吞没一群女生

  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现年85岁的唐德刚回忆:当年,16岁的唐德刚与同学结伴而行。漫漫蜀道,崎岖难行,唐德刚每天都看到因饥饿、疾病而倒下的同路人。那条小路每到夏天瘟疫横行,路人都死了一半,他亲眼看到有一家六口人死后却有七具尸体,原来有个路人投宿在这家人中。

  逃难途中,唐德刚和同伴到了一座既凉快又没蚊子的公路桥上,后来来了一批10岁左右的女同学,十四五岁的他们把好地方让给了这些女同学。这天夜里,唐德刚被一阵奇异的声音惊醒。原来是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只听一阵“啊啊啊啊”的呼喊声,短短几分钟,山洪把附近冲刷得干干净净。翌日一早,唐德刚他们怎么也找不到那群女同学了,连衣服、袜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候死了多少人多少学生,皆无法统计。这些尸骨无存的女孩连姓名都不曾留下。此后,许多与唐德刚一同出来的安徽同乡,也先后倒在西迁的路上。

  国宝车队,一路惊险安抵峨眉山

  一场冬雪染白了远近的山林,装载着7000多箱国宝的车队,在800里秦川上蜿蜒西行。为避开日机轰炸,国宝车队过黄河、入潼关,翻越高高的太白山。当时一路艰险,路不是太宽,两辆车在山崖上错车时,外面那辆车的后轮有时悬在外面。有的地方路面凹进山壁,山崖就在车顶上。队伍里,17岁的梁匡忠是经熟人介绍,正式加入押运工作的新人。他整天跟着车子东躲西藏,怕天机泄露,还不能随便说笑。尽管如此,在翻越秦岭时,还是被山贼盯上了。

  由于车队押运有机枪,山贼们几次跃跃欲试而未能得手。一路历尽艰辛惊险,1939年7月中旬,装载着7000箱文物的车队,终于到达了四川中部风景宜人的峨眉山脚下。

  (日京/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