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企业,“走出去”海阔天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9:22 解放日报

  “走出去”,难道是时尚?昨天在无锡举行的第二届苏商论坛上,企业大腕和专家学者热议这个话题。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海尔竞购美泰……从把产品卖到国外,到在国外办厂设机构,从行销层面的简单“国际化”,到资本层面的“跨国并购”,走出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战略。可是,为什么要走出去?什么样的企业能走出去?走出去以后怎么办?却成了苏

商心中的千千结。

  记者在论坛现场看到,众多与会者高度聚焦“苏商国际化”问题……

  “走出去”怎么样了?

  论坛上一组报告很有说服力———2000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总量为3.44亿美元,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是36亿美元,而今年估计是140亿美元。这种超快速的增长主要是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的,其中并购能源产业占不小的比重。

  前景更加诱人,民企被寄予厚望。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李仁说,“中国企业国际化,民营企业无疑是生力军,甚至将来会成为主力军。”李仁的理由是,“企业国际化需要更果断、更迅速的决策,而我国很多的案例已经说明,中国的国企在身份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要想成功整合国际资源是有相当难度的”。

  政府也在极力“催促”。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透露,江苏省正在力推江苏的企业走国际化战略,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3年内,要力争有100家江苏企业到海外上市。钱志新不忘用成功的案例来鼓励江苏企业,他说,浙江万象集团通过收购海外成熟企业,牢牢地把握住了营销网络,“现在,不是万象离不开通用和福特,而是福特和通用离不开万象!”而江苏“森达皮鞋”也很得意,因为意大利甚至反过来为森达做贴牌。

  钱志新还说:“希望江苏的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方面,到国外去并购或到海外建立资源基地。譬如江苏的沙钢集团,就在澳大利亚建立了铁矿沙基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政府的“殷切期待”可以理解,企业的“勃勃雄心”值得鼓励,但是,中国企业离真正在国际上一展雄风还是路漫漫。“中国脑库”副理事长李罗力在论坛上“泼了冷水”。

  他向记者介绍,中国企业“走出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白手起家靠小打小闹开拓国际市场的“温州模式”;由国内大型企业赴海外收购的“海尔模式”;“中”字当头的大型国企在海外的收购;四是海外工程承包。但从现实来看,成功的案例很少,包括海尔、康佳、TCL等公司的海外收购计划,尽管轰动一时,后来大多不了了之。唯有国际工程承包还行,因为海外工程承包在我国历史较长,经验多,所以运行比较健康和稳定。

  在谨慎思维的专家们看来,企业若准备不足,盲目走出去无疑是自讨苦吃。记者也接触到了并非随波逐流的大企业。苏宁电器的董事长张近东最近访问美国最大的连锁集团,回来以后,给自己的冲动熄了火。有人疑惑,像苏宁这样具有相当规模和发展速度的民企不走出国门,谁还有资格?张近东却说,如果还不能达到用国际化标准来规划自己企业的物流和信息平台,企业就不敢贸然走出去。再有,在中国卖家电是不需要考虑回收的,而在欧洲就有明确规定,家电销售商必须负责家电到期的回收处理,这就要增加很大的销售成本。还有节能问题,有很多国家明确了家电的能效比,达到要求的才准销售……

  “走出去”如何走好?

  李罗力罗列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条软肋”———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海外销售网络、人才;缺乏对国际市场的熟悉;缺乏对投资国法律的熟悉;简单照搬国内运行模式;不会使用和管理外国员工;语言和文化差异障碍;忽视企业对所在地的责任;缺乏资金的长期支持;缺乏专业化配置的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和李罗力给中国欲闯荡海外的企业开出了“药方”。除了企业苦练内功、熟悉国际市场的投资法规、政策和市场环境外,他们还特别强调———

  一要加强CSR(企业社会责任)的训练。

  CSR如今已成为世界流行语并出台了全球标准。CSR还有一句出名的口号,说的是CSR为企业带来增值。然而,它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是个陌生的名词;二要学台商。台商擅长“团队作战”,擅长产业的综合配置能力,主产品走出去了,配套产品跟着走。而江苏大部分的企业在本土都没能抱团,出走海外更是孤立无援。

  三要学会利用我国香港的优势。香港是国内唯一的国际自由港,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香港有国际第一流的营销网络、人才和金融服务,有最快捷的市场讯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为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的优势,在欧美市场,只要是“香港制造”的产品便可畅通无阻。所以中国内地制应该巧做香港制造的文章。

  四是切勿盲目崇欧美。李罗力认为,干嘛都要涌到欧美去?在发展中国家,尽管风险大,但获利也多。

  (本报无锡专电)

  本报记者 李晔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