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莫忽视“不完美”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3:57 光明网-光明日报

  华羽

  最近,有几则学生自杀的消息见诸报端,其中还包括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年轻的生命消逝在花季让人扼腕叹息。尽管他们这样做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学业压力、择校压力、抑郁症、对人生的看法消极等等,但有一点是不容回避的:他们都成了完美主义的牺牲品。当现实的境遇与理想中的完美差距越来越大时,他们选择了放弃。

  我们当然可以说应该对他们加强珍爱生命的教育。但是,如果现实和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命预期越拉越远,珍爱生命的说法就显得苍白,所谓责任感也显得缺乏根基。我们应该寻找更深层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转型、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里,孩子们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父母往往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今后能拥有体面、富足的完美人生。我们经常过多地提倡“追求卓越”,却少有“认识和直面人生缺憾”的教育。其实,人的一生很难达到尽善尽美,社会、家庭、个人都有不尽完美之处,人生所能实现的东西注定有限。把这样的观念传导给孩子,并非消极的教育,而是现实的教育,告诉他们人生的常态,让他们能真正拥有积极和坚强的心态。如果孩子们被过多输入了一些“变态”的观念:告诉他一定要做优等生;告诉他一定要上中国最好的两所名校,甚至还要上哈佛、牛津、剑桥;告诉他将来要做科学家、做大款、做精英;告诉他人生会一帆风顺,会春风得意,会没有忧伤,那孩子就可能会被蒙蔽,最后的结果是越来越想不开:现实生活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事实上,那些走上不归路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有着“我是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的困惑。其实,“我就是一只小鸟,许多人都是一只小鸟”,如果一开始就能教给孩子这样的坦然,相信他们也能坦然面对人生。

  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孩子为所谓的“完美”所累,一旦达不到完美的要求就忧郁、颓废、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仇恨人生和社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当年曾经残杀几名室友的马加爵,就是痛苦于自己的家境和长相而不能释怀,积聚起来的痛苦和仇恨让他最终丧失了做人的起码理智。“完美主义”害的不光是孩子,甚至一些成年人也沉溺在自己童年的“完美主义”梦想中无法自拔,工作不顺、家庭不顺都会让他觉得天塌了,迟迟无法走向真正的成熟。

  因此,适度的“不完美”心理教育在今天不容回避。我们鼓励力争上游,鼓励追求卓越,但是如果当一个孩子的进取心、争胜心太强的时候,做家长、老师的就应该想办法让他缓一缓,而不是继续把这种好胜心鼓励得登峰造极,因为那可能会害了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我们要追求完美,也可以在不完美中寻求内心的欢乐。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