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非得市场化?(人民时评)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5:3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王慧敏 “大批中外青年伴着电子音乐在长城上狂歌劲舞,并大量饮酒。早上6时许,派对逐渐结束,长城上一地垃圾酒瓶,微风吹来一阵呕吐物及尿味……” 近期发生在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上的这件“怪事”,再次引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生存状况 的忧虑。而这样的“锐舞派对”竟已在金山岭长城段连续进行了八届! 为什么会在长城上进行“锐舞派对”? 报道说,经营管理单位从1997年开始,以600万元将该段长城50年的经营管理权租借给一家公司。如果追问经营管理单位为什么要租借长城,答案大体会是:为了以长城养长城,更好地保护长城呀。 现在,一提文化遗产保护,很多人会说走市场化道路。诚如是,文化遗产就能真正得到有效保护吗? 我们知道,文化遗产的传承,原生态保护是前提。如果,咿咿呀呀的昆曲伴以迪斯科的旋律,那还叫昆曲吗?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挑战,这是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步伐在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以新疆的木卡姆为例,过去,在许多乡镇,听到音乐响,人人都能歌舞上几曲;现在,能唱木卡姆的已是凤毛麟角,很多年轻人宁可去听流行音乐。常常是这样一种状况:表演者是中老年人,欣赏者依然是中老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把它推向市场,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只能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被市场所淹没,要么是为顺应市场而面目全非。 那么,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呢? 前不久新疆木卡姆研究专家周吉教授讲了在韩国考察文化保护的感受:为了保护国乐,韩国除了政府全额拨款成立国乐表演团体外,还设有国乐博物馆、国乐电视台。国乐博物馆对每一件乐器从民间制作品到官方制作品,从原件到复制品,都予以陈列。展室里,大型投影电视对每一件乐器的产生、沿革过程、特点都详细说明。博物馆不收门票。国乐电视台每天24小时滚动播送国乐表演,中间从不插播任何广告。接待他的韩国官员告诉说,哪怕没有一个观众,机构该怎么运转还怎么运转。这些机构的存在,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保证国乐传承链不断裂。 筚篥原是我国西域的一种乐器,唐代李欣诗云:“南山接竹为筚篥,此乐本是龟兹出。”龟兹就是现在新疆的库车县。这种乐器在我国已经失传了。韩国呢,却有不少人在演奏。政府每年都要拨出大量资金资助中小学生学筚篥。在周吉的要求下,韩国100多个中学生为他进行了一场筚篥表演,周吉说:“那种独有的音韵,仿佛把人带回到了西域三十六国时代。想一想,本是我们的国乐现在变成了人家的国乐,我泪流满面……”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5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