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交流与提高而来(大运会随笔)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5: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王霞光 随着本届大运会赛事的全面展开,在伊兹密尔各处的体育场馆、大运村乃至城区的很多地方,人们都能看到大学生运动员矫健的身影。大家无论相识与否,见面都友好地招招手,笑一笑,来一句简短但真诚的问候。 世界大运会创办的初衷就是给年轻的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除了比赛,每一次世界大运会期间,都要举办论文报告会,进行体育和其他学科的学术交流;在运动员村,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每一个代表团都要准备几个节目与大家一起演出。这些安排都给大学生们的广泛交流提供了舞台。在这里,他们感知体育以外的内容,不仅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还学会宽容、理解。 今年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首次由教育部组团参赛,尽管有郭晶晶、齐晖等名将参加,但不能期待再现前两届大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辉煌,我们还有更多金牌之外的期待。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与运动员座谈时说,我国参加世界大运会的目的,一是通过“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二是通过参赛运动员带动所在高校开展群众体育;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展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风貌。 有报道称,在芬兰举行的田径世锦赛上,我们有的运动员因为不懂外语,比赛时间因故提前也搞不清楚,药检在什么地方也弄不明白。交流当然就更谈不上了。我国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一直令人担忧,走教体结合的路子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明智选择。这是老话,但如何落到实处,确实还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认真研究。 (本报伊兹密尔8月14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5日 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