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一点又何妨?(今日新语)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5:41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斯壮 “回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秦砖汉瓦、古陶青瓷、长城地宫,都是和石灰‘三合土’联系在一起的。1824年,水泥的出现让建筑行业经历了从‘土’到‘泥’的转变,而它的高能耗、高污染也让人类饱受其苦。如今,‘石’将可以取代‘泥’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私下里,凝石技术的主要发明人孙恒虎教授说起这些,眉飞色舞。可一到公共场合,他就出 言谨慎,字斟句酌,低调得很。“水泥行业太强大了。”一位专家道破天机,“你要用一项新发明去端掉人家的饭碗,阻力可想而知。”这些年来,孙恒虎和他的同事们申请经费600万元,要求企业配套600万元,而最终到手的启动经费却只有区区50万元。他们就靠这点投资起步,默默无闻地一点一点摸索凝石成岩的机理,逐渐扩大试点应用的范围,终于在吉林、河北、江西三地建起年产90万吨的三条生产线,在工程实践中检验了新技术的效果,达到了“863计划”立项时要求的所有指标。 踏实一点,稳妥一点,进一步从理论上搞清楚凝石技术的机理,进一步验证凝石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这是搞科研应有的态度。但再好的东西,捂在实验室里也是不行的。任何有前景的技术,都要争取与传统技术同台竞技的机会,都要扯开嗓子宣传推广,才能为自己开辟出“改朝换代”的道路。就像院士们指出的那样,凝石技术下一步就面临着争取国家支持,建立行业和国家标准的艰巨任务。没有这些工作做基础,没有和水泥各项指标的可比性,就拿不到大型工程的入场券,就缺少有显示度的“杀手锏”。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凝石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在心中有谱的情况下,“高调”一点又何妨?市场不相信“书生气”,千万别因此耽误了一项节能降耗、利国利民的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耽误了我国建材行业升级换代、后来居上的好时机。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5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