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镇的受降回忆:恐怖的7年5个月又27天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0:01 新华网 |
新华网杭州8月15日电 记者徐海静、张乐 距离杭州40分钟车程,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小镇——受降镇。这里人均年收入9600元,位列浙江省百强乡镇,全国千强乡镇。不过受降镇的出名,不在于此,而在于它名字的得来。 当时,受降镇还叫长新乡。现年82岁的浙江富阳县受降镇宋殿村居民林镇南清楚地记得,9月4日,驻浙江地区的侵华日军133师团在这里向中国政府投降。为纪念这段历史,纪念馆所在的长新乡在1950年改名为受降乡,1987年撤乡建镇。 如今,投降仪式举行地点已辟为纪念馆,林镇南义务担任纪念馆讲解员。林镇南说,小镇的更名,记录了一段国人接受日本投降的历史。 恐怖的7年5个月又27天 从杭州沿320国道驱车向东南行驶40分钟,即到达受降镇。车未到富阳县城,就能在国道边看到一块写有“受降厅”三个大字的路牌。出主路,一眼就能看到一幢两重屋檐的大房子,这就是60年前受降仪式举行的地点。 “受降厅”内呈正方形,四面墙上展出的是表现中国抗日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各阶段的历史图片,大厅中靠左手摆着一张圆形木桌和5把椅子,这是受降席。受降席对面是投降席,由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条桌和3把椅子组成。当年以中国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德勤中将为首的5名中方代表就是在受降席接受驻浙日军6名代表的投降。 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从旁边的厢房走过来,戴一副大大的眼镜。虽是土生土长的富阳人,但说话口音并不太重。他就是林镇南,曾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过,也在富阳县政府部门工作过。林镇南读过10年书,还学过些日文。现在,义务担任着受降厅的讲解员。 林镇南对于日本军队的记忆,始于14岁那年。恐怖的记忆,一直持续了7年5个月又27天。 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军队500多人从余杭翻越桐岭,攻占富阳县城,林镇南所在的宋殿村在同一天落入日军手中。那时他一家五口,除父母外,还有姐姐、姐夫生活在一起。 林镇南回忆说,一开始,宋殿并没有日本兵常驻。但从1938年初起,日军开始驻扎在此,他们选择了地主宋作梅的宅院作为总部,驻扎的人数也从二三十人一个小队增加到上百人的中队。林镇南后来从资料中得知,他的村子相继成为日军江北指挥所、日军第15军团新编70师团60旅团第105大队的驻地。 日本兵来了以后,恐怖的日子就开始了。日本兵害怕被袭击,于是把驻地周围的房子都推倒,便于观察附近情况。然后,他们又把附近居民都迁到一处,集中居住,由日本人管理。林镇南家就在这个“集中营”里开了一间小杂货铺。 记忆中的血腥片断 日本军人的到来,也为林镇南和他的同村人带来了永远抹不去的血色记忆。他清晰地记得,1942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位名叫何元亮的中国人被日军折磨而死的全过程。那天,日本兵挨家挨户地将村民赶往附近的邱家草场,并将一位50多岁的中国人双手反绑押到他们面前。林镇南清楚地记得,这人穿一件大绸皮袍,日本兵的狼狗扑上去咬他的时候,爪子抓破了胸前的衣服,露出了袍子里白色的羊羔皮。 “这个人很勇敢,一脚就把咬他的狼狗踹开。后来日本兵上去扇他耳光,另一个日本兵拿着蜡烛烧他的耳朵、鼻子,嘴里还骂着‘八格牙鲁’。”血色的场景,林镇南永远无法忘记。后来,日本兵把何元亮推倒,让他跪在刺蓬上。另一名日本军曹当众抽刀砍掉了他的头,断头处鲜血喷出两米远。被迫围观的村民们看到这一幕惨景不由得抽泣起来,就连林镇南这样的男子也流泪不止,心里又是恐惧,又是伤心,又是无奈。 林镇南后来得知,何元亮是附近坑西乡唐家坞人。日本兵怀疑他是中国军人,所以杀了他。林镇南看到,何元亮被带到刑场时嘴角已经被打得青紫,估计杀他之前日本兵还曾用刑。 被杀害的人远不止何元亮一个。连普通百姓,日本军队也不肯放过。从1939年冬天到1942年春天,日本兵天天出去抓人。林镇南说,日本兵晚上埋伏在路边,只要有人走过就抓走。被抓的人先是被关在水牢里,到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日本兵就把抓到的人拉出去用刺刀捅死。 林镇南回忆说,1941年6月,郜村的“剃头老陈”陈春法一家13口被日本兵杀害,原因是汉奸告密,说他家曾藏过中国兵。那天,日本兵当着80多岁的陈春法的面,将陈家3岁的孙子挑在刺刀尖上。陈春法看到孙儿惨死,自己也惨叫一声“天啊”,跳到沟里。这时,日本兵上前,端起刺刀刺死了他。 杀人的地点现在叫做“千人坑”,那是村子周围的几道沟。当时,日本人强迫村民们挖沟,以用来填埋尸体。林镇南本人就被强迫挖过沟。林镇南记得,那几条沟每条宽1.2米,深1.5米,长短不一。 开始,日本兵杀人后把尸体都扔到沟里,后来,几条沟都被尸体填满了。日本人更加无所顾忌,杀了人不再掩埋,田里、山上到处都是尸体。直到1946年日本投降第二年,村民们才收集了散落在各处的遗骨,集中埋葬起来,并立石碑纪念,碑上写有“抗战将士死难同胞公墓”字样。如今,碑已不在,只有像林镇南这样的老人还能记得,公墓遗址在现在千人坑遗址附近200多米的地方。 战争到了尽头 1945年8月26日,村里突然出现了中国军人。8月30日这天,村里的日本兵由一辆辆卡车拉走,走得一个不剩。那一天,是宣布日本投降以后半个月。村民们第一次明确地感觉到,日本人终于要离开了,战争到了尽头。 日本兵走后,村民们第一次走进被当作日本大队部的宋作梅宅院。林镇南记得,屋子里放着榻榻米,原来的桌子被砍掉桌腿,用作榻榻米上的桌子。村民们开始把东西搬回家,宅子的主人宋作梅也迁回了原宅。 9月3日,村民们感觉到,这个村子有更重要的事情发生:当天,村里的两名裁缝被叫到宋作梅的宅子,用白布把宅子里的红色板壁围起来。大家兴奋地猜测,白布应该是投降的意思。 猜测果然有了应验。9月4日一大早,村子里就来了好几百号中国宪兵。他们身着黄色卡其军服,头戴钢盔,足蹬高筒皮靴,挎着卡宾枪。下午4时左右,两车日本兵出现了,与以往的飞扬跋扈不同,日本人没有背枪,低垂着头,神情与以往大不相同。 关于受降仪式,林镇南没有亲眼见到。他的姐夫张明培当天被叫去服务,在厨房烧茶,也没能看见厅上发生的事。而最详细的记录除官方之外,恐怕要数宋作梅的回忆文章。多年后,负责土改扫尾工作的林镇南曾看到过宋作梅《幼伦轩记》中记录受降仪式的文章,其中说中国宪兵“钢盔革履”,可惜这篇文章内容不全,现在更是湮灭无迹可寻。不过,家家户户欢欣鼓舞、敲锅打盆的场景,却是老人永生都不会忘记的。 日本人投降后,林镇南去了南京,在中央商场当售货员,之后又去了上海,成为被服厂职工。之后,他先后参加土改,在财政、水利部门工作过,直至1962年精简下放回到家乡。下放回农村的林镇南是个难得的“知识分子”,所以不时被各乡镇请去搞水利测量,帮着乡亲们造桥、修水库、搞土壤普查等,直至1991年退休。林镇南有两个儿子,4个孙子孙女,都已长大成人。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孙子辈都是大学生。 子孙辈人人都出息,林镇南也没了牵挂的事。因此,当宋作梅家的大厅变成了“受降厅”纪念馆之后,退了休的林镇南就主动当了义务讲解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