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不敢乱吃了 现在是闻“野味”而色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0:33 国际在线 | |
“果子狸被确诊为非典冠状病毒主要载体”结束了广东人有关“野味”的全民大讨论广东人对吃野味颇有研究,怎样吃,什么时候吃,大有文章。 在位于广州市郊的新源冻品禽畜综合市场里,几名工人正从一辆“鄂B”的大货车上卸货,货物中有水鸭、鸽子、猫、狗等,一位老板模样的人在大声吆喝催赶着。上万平方米的宽阔场地,5排100多家档铺密集地排开,营业的却只有疏疏落落的几家。 然而,仅仅两年前,这里曾是广东省以至亚洲最大的野生动物交易市场,日交易额高达190万元,年营业额7亿~8亿元。“非典发生后,这里的生意一落千丈。去年11月4日,市场被政府勒令停业整顿。现在,即使有人还想偷偷地卖‘野味’,也很难找到买家了。”一位市场管理人员无奈地说。 广东人的野味消费能力一直被公认为全国第一。一般来讲,广东普通百姓青睐大众野味,而部分有钱人则流行违法消费野生动物———穿山甲、五爪金龙(巨蜥)、娃娃鱼、猫头鹰等。动辄花费成千上万元的大老板以此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或以此向来宾显示自己的诚意。 那么,以“食不厌精”著称的广东人何以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地对“野味”“移情别恋”呢?有人说,那是对非典病魔的恐惧。 2003年7月25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其中“公民应当养成文明、卫生的饮食习惯,摒弃吃野生动物的习俗,不吃受法律法规保护、容易传播疾病或者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原本,该条例提交广东省人大审议时,并没有涉及野生动物的内容。由于受到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影响,有代表提出增加“不吃野生动物”这一条款,希望通过立法,警醒人们彻底抛弃喜欢吃野生动物的饮食习惯。但是,当该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布后,立即引起争议。1 资料图:非典过后不久,广东一家餐厅厨师正在制作野味大餐。资料图:广东,非典过后不久,野生动物正被交易。资料图:广东,非典过后不久,野生动物被公然叫卖。 从“不吃野生动物”到“不滥吃野生动物”,再到“摒弃吃野生动物的习俗”,《条例》中有关“野味”条文三易其稿的背后,是广东人对“野味情结”的激烈争论与痛苦思索。广东省人大曾经在2003年7月初专门为此举行了一场立法听证会和一次专家论证会。 修改后的“爱卫条例”变得更加“温和”了,其意在于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法规体系,共同促成人们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 2004年1月,“果子狸被确诊为非典冠状病毒主要载体”的消息,结束了广东人有关“野味”的全民大讨论。 随着电视、报刊、网站连篇累牍的报道,广东人开始闻“野味”而色变。“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只要背脊朝天都敢吃?那是只有‘傻仔’才干的事情。”网上的一篇帖子颇具代表性。 2002年3月1日,广州市购肉登记制度正式实施。市民们购买的猪肉都必须具备“出世纸”———由卫生和工商部门核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据广州市工商局统计,从2002年至今年7月,广州的“放心肉”销量劲升九成,来源不明的“私宰肉”渐渐绝迹于广州。 在越秀蔬菜批发市场中,净菜检测中心、净菜配送中心、残留农药测定仪一应俱全,“这里的‘绿色安全蔬菜’销售量占全市的40%,开业至今一直供不应求。市民认的就是‘安全’与‘绿色’。”分管净菜检测的黎经理向记者介绍。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广东大小城市的饭店餐馆,都争相以“绿色食品”、“科学用膳”作为标榜。广东人又开始吃粗粮了,玉米棒子、农家馍馍卖得比精面面包都贵。“高纤维、低脂肪、植物油、活性菌、低糖多淀粉”的营养科学搭配,正逐渐成为广东菜的新趋向。 广东省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食用成品的放盐量,5年内盐分含量将减少20%。专家指出,此举可减少22%的心血管疾病和16%的心肌梗塞。 有人说,广东人沿袭百年的饮食习惯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蜕变。去糟取精,精于健康,源于科学———这是广东人“食不厌精”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升华。本报广州8月14日电来源:中国青年报 2(来源:国际在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