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今起免费展览抗战文物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0:35 南京报业网 |
实习生 刘元臻金陵晚报记者王雪梅【金陵晚报报道】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南京博物院免费展出抗日时期的文物,约400张历史照片,近300件抗日文物,从今天开始亮相南博。 有史以来最大的抗日展 走进南博旧馆,气势恢宏的序幕厅便呈现眼前,在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及必胜信念的黄河长城背景下,一座巨大的石柱砸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和坦克,犹如摧毁敌人的正义铁拳,象征着人民的胜利。2270平方米展览区分为:筑起我们的新长城、到敌人后方去、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走向胜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五个部分。“这是南博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抗日主题展览”,南博院长徐湖平说,早在一年前他们就开始了筹备工作,从馆藏的4000余件与抗战有关的革命文物中精选出140件(套)珍贵文物以及143件(套)珍贵文献实物资料,加上借来的文物,包括向南京理工大学商借的两门侵华日军使用过的火炮,共计参展文物近300件。另一方面,为求真实反映历史,同时展出的还有近400张历史照片,配以油画、版画、木刻画、等离子彩电播放抗战资料片和故事片以及八个大型场景复原等多种表现方式,生动地向人们再现了那场伟大胜利的历程。 不少文物首次亮相 徐湖平告诉记者,在这次参展的390余张照片中,约有三分之一是从未展出过的,而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妄想的台儿庄战役的展览品,也是首次在南博亮相。在台儿庄战役展区,除了相关文物,以宏大的台儿庄大捷油画作背景,前置沙包、土墙、枪炮,配以声光电手段的复原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击溃侵华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另一大亮点则是36件见证60年前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的用品首次展出,他们是红白两套一样大小的文房四宝和大小两套桌椅以及签字仪式上使用的挂钟。红色和较大的套件象征战胜国,由中方使用,剩下的自然是日方所使用的。挂钟的时间始终指向九点,徐院长表示这有两重含义,其一如同历史永远定格在1945年9月9日9时;另一方面“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阳数”之极,象征着完全胜利。 展览为了珍爱和平 展览厅的第五展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唯一没有文物的展区,但是南京博物院在这里用意良苦,徐湖平称,中国人民抗战争胜利已经整整60周年,勿忘历史、面向未来,始终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平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进行了不懈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这个展厅意在提示今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传奇人物罗炳辉 南博馆藏了很多抗战时期著名将领的照片,在这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每张英武的脸孔背后都有丰富多彩的抗日故事。记者发现,传奇人物罗炳辉的照片也在其中,这个名字在全军绝对响当当。据称,罗炳辉曾经在一次战斗中,红军转移、敌军紧追的危急关头,罗炳辉单枪匹马,利用有利地形,凭着一杆步枪,封锁一条狭窄桥头,一枪一个,弹无虚发,把一群来势汹汹的敌军撂倒在桥头下,掩护了部队,顺利甩掉了敌人。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编为二师,罗炳辉任师长。他对于军事训练要求非常严格。为了锻炼战士的臂力和坚韧的意志,不仅要求每个战士能够上下托举步枪几十次,而且能够上下托举轻机枪几十次。他自己首先做到了,步枪在他手里似乎是一根很轻的竹棍,挥动自如。罗炳辉还有一个枪不离手的好习惯,他从不间断射击活动,尤其喜欢野外打猎,并且专找目标小的飞禽做靶子,每当发现停在高高树上的,或者是停在电线杆上的麻雀,他就动作迅猛地一手举枪,靠紧右肩,眼疾手快,盯住目标,扣动扳机,枪声响处,小鸟应声而落。前来观看的老乡,无不欢呼喝彩。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我军受到日、伪的四面包围,经常处于紧张而复杂的“反扫荡”和“反摩擦”的战斗之中。当时1944年,为了巩固根据地,迎接新的战斗,开展了一个以射击、投弹、攻坚、刺杀四个军事技术为主要训练项目的大练兵。与此同时,掀起了一个学习罗炳辉射击手的运动。《罗炳辉射击手》这首歌曲,就是在这个运动中诞生并在全军唱红的。(王雪梅) 复原芦苇荡战场 金陵晚报记者 王雪梅实习生刘元臻抗日战争时期,芦苇荡是最好的战场。我军利用有利地形,总能在这里打得鬼子四处逃散。芦苇荡的战争故事经常被搬到小说、影视作品中,直到今天,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次抗日文物展览中,南京博物院别出心裁地复原了一个芦苇荡战场,逼真得让人觉得真的走进了一片芦苇荡,听到枪声不断。南博陈列部胡义民对记者称,抗日战争时期,在江北的洪泽湖、江南的太湖和沿江沿海等港汊地带,抗日民兵拿起了打鸭子、打大雁的火枪,驾驶着打水禽的小船,组成水上游击队,出没在千顷芦苇荡里,进行水上抗日游击战。说到芦苇荡是一定要提白洋淀的。那里的千顷芦苇和满淀荷花成就了白洋淀英雄儿女那些可歌可泣抗日故事。电影《小兵张嘎》、散文名篇《荷花淀》、小说《雁翎队》这些激励着新中国几代人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白洋淀人民与日寇斗争的故事。据称,当年雁翎队正是利用淀内沟渠纵横,港汊众多,芦苇和荷花这些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发挥白洋淀人谙习水性的特点,开展水上游击战,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的殊死斗争。雁翎队的队员大多数是从淀里各村选出来的猎户,武器是自带枪排子、大抬杆、火枪。因为这些武器引火处易被水打湿,需要插上雁翎,又加上猎户过去打猎时,小船呈雁群飞翔的“人”字形行驶,因而便有了“雁翎队”的名字。在战争最残酷的时候,雁翎队为保存实力在芦苇荡里隐藏了61天,他们就靠吃苇根、鸡头米、河鱼等艰难地生存下来。另外,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芦苇荡还是一个流动医院,一条小船、一片芦苇荡,往往成了随军医生救死扶伤的场所。有芦苇荡做掩护,日军绝不赶轻易靠近。芦苇荡更是老百姓的保护伞,当时,日伪经常到庄里抓丁、拉夫,芦苇荡地区的群众很聪明,敌人来了就往芦苇荡里钻,敌人撤走了再回家。胡义民说,在抗日战争时期,芦苇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抗战史上留下卓越战功,所以南博单独开辟出一片展区,复原一个芦苇荡战场,让人重温当年打得鬼子抱头鼠窜的战争岁月。 宣传漫画抗击敌人 展出的抗战文物中,还有许多已经泛黄的宣传漫画。“庆祝第一期反清乡胜利”宣传画在南博为一级藏品,生动地画出了人民打败日本鬼子的经过;“抗战怎么胜利的?”道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真谛:“兵民乃胜利之本。”画中锄头、缨枪、刺刀一齐向日本鬼子砍去。“快快参加抗日有功的军队”、“新四军是抗日的先锋队”……像这类的宣传画,南京博物院收藏了100多件。(王雪梅) “日本丸”见证汪精卫卖国求荣 在南博展出的近300件抗日文物中,有一艘“日本丸”见证了汪精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罪证。陈列部胡义民告诉记者,“日本丸”是一只银质油船模型,铸造于昭和十一年。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建立了汪伪政权,为显示日本武力的强大,达到威胁利诱的目的,日本天皇送汪精卫“日本丸”模型作礼品。在“日本丸”的旁边,有一张汪精卫勾结日本人的照片。1940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汪精卫叛国投敌,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这张照片记录了1942年汪精卫在日本会见东条英机的场景。据称,汪精卫原本是个志士,他一生最引为骄傲的英雄事迹是谋刺清朝摄政王一事。然而,1938年底,汪精卫却公开卖国,投入日寇怀抱,成为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王雪梅刘元臻)(编辑云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