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季羡林先生不是“国学”大师吗?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23:04 人民网 |
近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吗?》,文中提出,季先生是“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却不应当被称为“国学”大师,理由是他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贡献主要在梵文和中亚古语文等方面。葛教授认为,称“专门研究印度学”的季老为“国学”大师,反映了“国学”的名称“被滥用而产生的尴尬”。笔者对葛教授的观点有不同看法。 首先必须明确,“国学”到底是什么?通常所称的“国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狭义的“国学”研究范围,主要指传统儒学、四书五经等。我们今天看待“国学”,更宜持广义理解。比如在胡适眼中,“国学”是“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翻阅24卷的《季羡林文集》可以知道,季先生的研究领域除了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历史与文化、佛教文化以外,还包括中印文化关系、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等等。诚然,正如葛教授所说,并非所有的人文学科都能归入“国学”,但很显然,季羡林先生的很多研究领域,是可以列入国学“范畴”的。 其次还应知道,“国学”可以用现代方法研究。实际上,“国学”之为“学”,正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进行“国学”研究,固然有必要掌握传统学术方法,却未必只能运用传统学术手段。葛教授认为,季羡林先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运用的是西方现代研究方法”。可是,西方人可以用现代方法研究“汉学”、“中国学”,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用现代方法研究“国学”呢?难道只有身穿长衫马褂的“古董”,才有资格去进行“国学”研究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季先生的“国学”贡献。葛教授认为,季先生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不少意见”而已。不错,季先生未必以“国学”为主攻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国学”研究贡献就小。实际上,季先生关于中华文明、东方文化的一系列学术论点,在海内外学界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国学”纳入全球化的视野加以研究,又有几人能达到他的高度呢?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难道还称不上重大学术贡献,配不上一个大师的称号? 季先生将相当的学术精力,倾注于梵文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上,葛教授据此认为他是“印度学”专家。可不知葛教授是否知道,要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就绕不过梵文研究。当年另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开的课程,就主要是佛经翻译文学。季先生研究的吐火罗文,也不是什么外国语言文字,而是我国新疆地区的古文字,它对于研究我国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陈寅恪先生首创的敦煌学,涉及外国语言文化之处也很多,不知葛教授敢不敢说敦煌学是“外国学”,敦煌学研究者是“外国学”专家? 笔者认为,季羡林先生不但是“国学”大师,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对于社会早有公论的事实,有学术权威身份的葛教授,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并无多少学术建树的我们,也完全可以像他自己所说那样,不必只要“权威一肯定”,就“马上群起响应”。 作者:网友: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