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同性恋研究》课程值得期待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23:50 红网 |
今年9月的新学期,一门名为《同性恋研究》的课程将面向复旦大学本科生开设,内容包括社会性别与同性恋、同性恋的跨文化比较等。负责这门课程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博士说,这门课程规定的选课人数只有100名,目前已经全部选满,还有很多学生没能选上。(8月15日《东方早报》) 所谓同性恋即只对同性感“性趣”。限于我国传统习惯、民族风俗、社会开放程度等 种种原因,同性恋者的性倾向、性选择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病态的性心理,是一种与传统道德和人们生活习惯严重悖离的性取向。而且由于同性恋属于艾滋病高发群体,同性恋人群及同性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被社会所误读而遭受世人诟病和白眼,不为社会所理解和宽容。人们对同性恋者轻则避而远之,重则嗤之以鼻,甚至大肆指责他们“有病”。由于社会对同性恋者存在着太多的偏见和歧视,因此很多同性恋者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拼命的压抑、违背自己的性心理或者是偷偷摸摸的进下“地下活动”。毋庸讳言,同性恋者在一定程度已经被社会亚道德化、边缘化和模糊化。造成社会与同性恋群体的这种隔膜的根源在于社会对同性恋的误解。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其实,就像人们吃饭穿衣各有不同一样,同性恋或是异性恋都是人们的各自偏好和取向,是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自然属性,是人性差异性的体现。同性恋或异性恋无对错之分,无贵贱之别。所以同性恋有关“性趣”,无关道德。因此,我们不宜将自己的性取向强加给别人,也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性取向标准就批判别人的性取向,指责别人“道德低下,有伤风化”。 2004年12月1日,中国官方首次公开发布《同性恋白皮书》,称中国目前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超过1000万人。同时,学界估测国内同性恋者共约有4000万人。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一百人中就有两到三人或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同性为伴侣。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与普通人相比,同性恋者往往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助。由于来自传统社会的种种压力对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施加着不可抗拒的影响。许多同性恋者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不愿提及婚事,成为亲朋好友眼中的“老大难”;有些为避免招惹“麻烦”,干脆草率成婚。如此一来一系列棘手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与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蔑视同性恋的态度相比,复旦首开《同性恋研究》课程的意义在于正视同性恋群体,通过学习了解他们的性心理和感受。并借此吸引社会的关注,理解、包容并尊重他们,消弥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误解。毕竟,同性恋不是罪恶,它不仅是自然人人性的体现,也是人的一种权利。而对人性和权利的尊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进步的重要武器之一。著名的性学家、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就曾深刻的指出: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稿源:红网)(作者:姜凌云)(编辑:潇湘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