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市场化前景值得期待(记者述评)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5:00 人民网-华南新闻 |
位于广州市海联路的海珠区慈善超市开张一个多星期,不断有低保户拿着街道发的领取卡,到超市免费挑选自己钟意的物品。也有一些热心市民来这里购买一些工艺品,如陶器、花篮等,每件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海珠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超市里的工艺品由市慈善会捐赠,对低保户用处不大,卖出去,所得收益可以用来购买米、油、盐等困难家庭更需要的物资。而普通市民很快就 可购买所有物品,利润全部划入慈善助困基金,一部分用于添置商品,一部分作为超市运营成本,慈善超市开始走上市场化道路。从2003年7月开始,广州已成立了10家慈善超市。前9家的运营方式基本采用首家运营的东山区模式,即建立之初由市民政局和区政府扶持,之后靠市民、企业捐款维持日常开支。记者走访了该市的芳村、荔湾等地的慈善超市,发现有的地方僧多粥少,维系困难;有的地方需救助对象少而善款充足。一些负责人表示,慈善超市不走市场化道路,有点像靠天吃饭。 而海珠区是一个工业老城区,区内困难企业多、失业人员多、特困群体多,低保户数量居全市之首。政府每年投入20万元,慈善超市依然有30万元的资金缺口,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 其实,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的GoodWell(好意事业组织)等已有80多年历史,主要以接受居民捐赠为主,采用“前店后厂”的“慈善超市”形式。对物资的受赠、整理、修配、估价一条龙服务,超市向所有人开放:一方面让低收入者以低价甚至免费获得生活必需品,一方面让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变现资金帮助更困难的家庭。这样做,既保证了慈善超市的源头活水,又得以扶贫济困。 建设和谐社会,营造福利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慈善事业的市场化。现在的慈善超市是政府主导,企业、个人从旁扶持。一次活动捐一次款,慈善基金的管理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而慈善超市进行市场化经营,不但将政府、企业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各自发挥自主性,还可以通过形成的“慈善产业”链条让社会捐助源源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1年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建起了慈善超市,除上海的慈善超市走上市场化道路,真正有了“造血功能”外,各地依旧靠“输血”生存。要让慈善超市真正有“超市”之实,而不是变相的捐助物品发放站,就应该让顾客不仅仅可以领东西,还可以买东西。这样慈善超市“没有枪,没有炮”,还是可以“自己造”。 只要规范得当,慈善超市市场化是可行的。未来如果发展好了,不但可以提高对困难家庭的补助水平,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受助对象的范围,前景值得期待。 《华南新闻》 (2005年09月08日 第一版) 作者:本报记者 赖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