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的回忆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5:57 光明网-光明日报 |
——访八路军老战士郑肇东本报特约记者 包国俊 记者 温庆生 8月的军事科学院干休所,金风送爽。80高龄的八路军老战士郑肇东,向记者讲述了60多年前,他在内蒙古大青山骑马打鬼子的那段往事。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老人无限感慨,言语中流露着对已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对草原蒙古族群众的万分感激。 1938年9月,年仅17岁的郑肇东告别家乡和亲人,考入河北抗战学院参加革命,先后在120师部、内蒙古大青山骑兵支队、延安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等单位任报务员。郑肇东跟随八路军第120师和大青山骑兵支队,参加了1940年初晋中地区的第一次反扫荡和1939年冬晋察冀、晋绥军区的各次反扫荡战役,包括大青山地区的抗日游击战。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全国抗日根据地中最艰苦的地区。骑兵支队司令部每隔两三天就转移一个地方,郑肇东和战友们每天骑在马背上奔波。电台是战场指挥的枢纽。日军为割断我骑兵支队的通信联络,常常用大功率的电台发射干扰我方电台正常工作。为排除敌电台的干扰,报务员郑肇东常在空中与敌电台展开一番干扰与反干扰、追踪与反追踪的电波频率游击战。为及时接发电报,他找到敌人电波未覆盖的区域波段,用最短的时间接发或抄写电报。这种空中无线电波游击战,不仅需要有高超的通信技术,更需要具备认真细致、机智果敢的素质。郑肇东在艰苦的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接发电报无数次,无一差错。 令郑肇东至今难以忘记的是,他曾被蒙古族牧民和战马救过两次命。那是一个隆冬的上午,鬼子要来扫荡,部队闻讯就要转移,可郑肇东发高烧昏迷不醒。蒙古族的房东阿妈得知后,马上到床前,在他头和背部拔了4个火罐。郑肇东神奇地坐了起来。老阿妈放心不下,又解下身上几米长的绸缎腰巾裹在他头上。郑肇东说,那次如果没有老阿妈相救,自己不是死在鬼子的刀下、就是病死在转移路上了。还有一次,鬼子突然进村扫荡,紧张中,郑肇东把马肚带拉断。这时大队人马已经出发,白色的战马焦急地等待着主人的指令。当他整理马装具跨上马背时,远处传来鬼子的喊叫声。郑肇东当时无法判断部队的去向,正在迷茫中,胯下的战马凭嗅觉箭一般驮着主人奔向大部队。郑肇东至今对战马有极深的感情。他说:“那个年代战马就是生命!没有战马你寸步难行。” 从战争中走来的郑肇东,对爱国、对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有着特殊的理解。他说:“抗战增进了我们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感情,没有蒙古族群众的支持,我们根本不可能在艰苦的大青山深处站住脚,开展抗日活动。所以,抗战对我一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特别大。可以说,抗战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 从年初到现在,郑肇东几乎每天都沉浸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兴奋之中。“盛世新愁少,烽火旧情真。常御亡国恨,永惕外敌心。”“爱国非一事,孤忠教儿孙。”此时的郑老,即兴给我们作了一首诗表达他的激动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