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6:53 大众网-大众日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亮点篇

  以著名农业专家卢良恕为代表的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不久前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东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东营跳出“三农”抓“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次革命”。

  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再次引起人们的瞩目。

  东营经验的基本标志,是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基本实现了“三免五通五保五救助”:免征农业税、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免收城乡集贸市场管理费;村村通柏油路、自来水、客车、有线电视、中小学微机联网校校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老年人救助、住房救助。尤其“五保”和“五救助”,使东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农村孩子的就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看病像城里人一样按比例报销,乡镇、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一个个小康文明村正一步步地拉近着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改变着人们头脑中关于农村的固有概念。东营市最新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13年把全市农村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东营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意义,正如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所评价的那样:“三农”政策深受广大群众拥护,但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存在落实无方、收效甚微的现象,东营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地方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东营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别人看来是付出了“代价”的。据东营市委书记石军介绍,近五年来,东营市共筹集资金65亿元投向“三农”,其中市县财政投入32亿元,招商引资投入24亿元,争取各方支持9亿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东营掏出了真金白银:仅从支出结构看,市财政去年安排“三农”资金4.6亿元,占总支出的29.6%,今年又安排了5亿元,连续几年的财政支农支出均占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这是很有说服力的。

  之所以说付出了“代价”,是因为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重金撒了芝麻盐!65亿元,就是拿出三分之一搞点形象工程,贴在脸上,也是光灿灿的。而撒在量大面广的农村地区,却很难出“政绩”。

  但东营市的决策者们“一意孤行”,“多办雪中送炭的事,少花锦上添花的钱”,这是他们的坚定信条。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村的落后主要是政策原因造成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三农”是既欠账又欠情,应当还账于“三农”,倾情于“三农”。

  正是在这一点上,东营的实践凸显其时代意义。韩寓群省长不久前在东营市调研时指出,城乡差别是当前社会深层次矛盾之一,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解决不了,全面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从山东来看,5000多万人在农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相当多的是在2000多元,农村的相对落后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从政府层面说,当前政府的公共财力和公共服务远远不够,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是面向全体社会,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同样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政府同样应当服务农村,但目前我们还很难做到。

  但东营基本做到了。用韩寓群省长的话说,就是“在扩大政府财力对农村的覆盖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其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机制,概称“五统并举”,包括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制定重大政策、调整利益关系方面,把“三农”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安排财政预算优先考虑“三农”投入需要;统筹城乡社会进步,兴办社会事业优先考虑农村群众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重点项目优先考虑农业农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

  东营是一个依托油田发展起来的特殊城市,今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在油价暴涨的情况下,地方经济的增长比油田还快,这标志着石油替代产业的发展迈出了路子。实际上,东营的城市综合实力在2003年就已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37位,在山东位列济、青、烟之后居第4位。虽然如此,仅靠有限的地方财政支农,必然形成与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的资金争抢之势,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东营如何化解这一矛盾?

  “用老板的钱干发展的事,用财政的钱办老百姓的事”,这是东营近年来经过探索形成的新思路。据记者观察,东营这些年之所以大手笔频出,大动作不断,并非是因为他们拥有多少丰厚资金,而是巧妙改变了运作方式,在撬动财政杠杆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变。

  早在几年前,东营市就鲜明提出了大开放大招商的思路,想尽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敞开大门吸聚一切先进生产力要素,可谓得风气之先,其效力在近几年逐步显现。据统计,近五六年来,东营市共使用“老板的钱”数百亿元用于发展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一些公益事业也闯出了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形成“政府不投钱,百姓不掏钱,企业不亏钱”的良性循环。山东第一条“股份高速”东青高速、利津黄河公路大桥等的运作,都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成功范例。正是巧妙地用足了老板的钱、市场的钱,才使东营有能力集中财力干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使得城乡统筹落到了实处。

  东营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耐人寻味:倾情“三农”,还账“三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不懈实践,其结果是启动了农村经济的内部活力,扭转了农村生产要素普遍弱化的现象,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随着农业经济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壮大,农业反过来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用东营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解决了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半身不遂问题”:大规模地投资“三农”,在补长农业短腿的同时,不仅没有阻碍反而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据统计,东营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近两年以30%的速度增长,带动了13万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到去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由一产转到非农产业的达20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38%。农业的社会化组织生产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也为之储备了优良的劳动力宝库。如果说这是东营统筹城乡的“经济动因”,他们是乐于接受的。

  东营市正在认真规划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包括八大建设三十条措施,从现在起到2008年建机制、促发展,再用5年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力争到2013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对于一贯踏踏实实做事的东营人来说,没有人怀疑他们会“好梦成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