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舒珊们”何时不再“偷偷摸摸”?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7:15 大众网-大众日报 |
17岁的杭州“超女”丁舒珊,发现了一颗人类前所未知的近地小行星(简称FMO),引起全世界天文学家的关注。耐人寻味的是,这位中国首位、世界第二位FMO女性发现者,竟是“父母不知情下偷偷摸摸上网并有了这个巨大的发现”。(9月7日《文汇报》)“ 目前最重要的是高考,天文学得再好也不能为高考加分。”这是丁舒珊父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已经高中二年级的丁舒珊,尽管她对天文知识异常喜爱,但在目前“一考定 终身”的高考体制下,在巨大的学习压力面前,必须有所取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当然要求孩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高考备战上。如果丁舒珊父母知情,他们未必能让学习异常紧张的丁舒珊如此长时间上网,丁舒珊也就不会凭借厚实的天文基础知识在实时专业网站“偶然”发现这颗近地小行星,也就不会对人类天文事业作出贡献了。丁舒珊在个人博客里,记录了自己天文观察的辛酸。她说,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很多次想放弃爱好。正因如此,当丁舒珊被媒体广泛赞扬时,没有出现人们预想的“天文热”。很多家长虽然对丁舒珊表示赞许,却不愿自己的孩子将她作为学习榜样。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霍金的思维之所以能“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缘于他对天象的观察和向往。天文学的发展改变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推动着人类认识论和世界观的不断进步。正因如此,青少年的天文科技活动,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世界天文学史曾经辉煌的国家,我国在青少年天文知识培养上却存在许多缺憾,喜爱探索星空奥秘的少年也是越来越少。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天文教育不受重视,观测仪器落后老化,师资严重不足等,是让青少年远离天文的重要原因。如丁舒珊所在的浙江,至今没有一座面向青少年开放的天文台。但在笔者看来,最为关键因素还是应试教育体制。在“应试”的单一评价体系引领下,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带领学生学习天文知识,鲜有学生能像丁舒珊一样“痴心不改”。许许多多喜爱天文知识的孩子,在考试的压力下,在家长的密切关注与严格管理下,爱好被无情扼杀,被“打磨”成了“考试机器”。 17岁女孩丁舒珊的巨大发现,令人欣喜;其“偷偷摸摸”的行为,让人深思。“丁舒珊们”何时能大大方方地观测天象?她点燃的“星星之火”,能否形成“燎原之势”?国内天文教育落后的现状,能否从此改观?这些话题应成为相关部门眼下研究的课题,也应成为中小学老师及家长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