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和谐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7:18 红网-湖南日报 | ||
炎帝节焰火晚会。曹听德 摄 本报记者 周怀立 通讯员 胡栋华 李兴华 一个老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年来,株洲却始终保持社会稳定。在4年一次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评选中,株洲已连续3次榜上有名。 发展是硬道理。不过,株洲人对发展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在把经济这个硬实力搞上去的同时,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样重要。很难想像,一个让人没有安全感的城市,一个不能妥善调整各方利益关系的城市,一个素质低下、文化缺失的城市,其经济怎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全力打造“平安株洲” “这‘长安杯’有点沉。” 今年5月27日,由中央综治委颁发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被捧回株洲。在接杯仪式上,株洲市委书记肖雅瑜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只“有点沉”的“长安杯”,承载着株洲人太多的努力和期待。因为获得这只杯,必须在每4年一次的全国综治优秀地市评选中,连续3次胜出。今年是首次颁发“长安杯”,在全国数百个地市中,获此殊荣的只有27个,而我省仅株洲一个。“长安杯”,见证了株洲人10多年如一日致力打造“平安株洲”的不懈追求。 株洲,四通八达的交通,南来北往的人群,繁华稠密的商市,加上这些年国企改制加快,城市就业压力骤增,这一切,都给株洲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就在这样一个复杂地带,株洲人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抓治安就是抓发展。株洲市的同志深知,一个城市没有良好的治安环境,不仅外面的投资不会来,来了的也会留不祝因此,他们坚持把社会治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尽最大努力狠抓落实。每年年初,层层签订责任状。对在综治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2001年以来,就有17个单位遭“否决”。 要做好综合治理,必须对违法犯罪分子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为此,株洲市建立了严密的治安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每年都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专项打击。近年来,他们先后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治暴缉枪”、“命案侦破”、“基础强侦”、“金盾之光”等专项打击行动,命案侦破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在株洲火车站、芦淞市尝荷塘合泰地区等治安案件多发地段,治安乱源被基本清除。 防患于未然,抓稳定、保平安要从源头抓起。为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株洲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维护稳定责任制,建立了情报信息“4A”级反馈处理机制,使各种矛盾在萌芽时期就能得到化解。因此,10多年来,株洲没有发生过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为加强基层治安力量,2002年1月,株洲市组建了一支1100人的城市社区专业治安巡防队。这支队伍迅速成为了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治安生力军。巡防队成立至今,已抓获犯罪嫌疑人1200多名,协助公安机关破案1800余起。此外,该市还聘请了义务守楼守栋员1.7万多人,综治维稳信息员1.2万多人,群策群力,确保平安。 开辟就业“绿色通道” 株洲的辉煌由工业而来,株洲的阵痛亦因工业而起。当历史进入新时期,一个重大的遗留问题———安置企业富余人员,也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株洲人面前。据统计,在株洲市城区80万常住人口中,产业工人就有30万,“厂居型”人口占城市人口近一半。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入,仅2000年以来,就有9万多企业职工由“企业人”变成了“社区人”。 一边是企业改革,减员增效,一边是职工要求就业,增加收入。尽管中间回旋余地很小,但株洲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重心下移,夯实基础,整合资源,提高实效”的思路,扎扎实实推进就业、再就业的社会大工程。 职工离开了企业,社区就成了他们的家。为了给他们建好这个新家,株洲市创立了“领导挂点,部门挂钩,干部挂职”的机制,先后有38名市级领导、129个市直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250多名干部深入社区,对口帮扶。经过两年努力,他们通过财政解决一点、部门资助一点、单位支持一点、政策减免一点、社区自筹一点、开发商投入一点的“六点”办法筹集资金,为50个社区建起了新的办公用房,改善了公共设施。同时,市里还投入3000多万元,在189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为1万多人办好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使他们不再有后顾之忧。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问题,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尽量使他们实现就业、再就业。为此,株洲市在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组织专门人员,上门调查全市下岗失业人员情况,逐户逐人登记,并录入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广泛搜集用人信息,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牵线搭桥。近几年,株洲市仅“4050”下岗失业人员就有1.67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为了扩大就业门路,株洲市还采取措施,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近两年来,市财政补贴1100多万元,用于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9万余人。同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448万元,减免各类费用1000多万元,按相关政策规定减免税收6700多万元。去年,株洲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4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多人,城市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以内。今年上半年,城市失业登记率降到了3.6%。 塑造新的城市品格 50余年过去,株洲实现了从一个小镇到一座日臻现代化的工业城市的大跨越,市区人口从7000人发展到78万人,增加了100多倍。 有人说,株洲是“火车拖来的城市”。当年,数万名建设者坐着火车,从四面八方来到株洲。在湘江岸边,他们以工地为家,建起了成片的厂房,点燃了炽热的炉火。那时的株洲,还没有人把它看作是一座城市,在很多人眼中,它只不过是一个矗立着许多厂房的大厂区。后来,厂区不断扩大,慢慢地有了街道,有了公共设施,成了一座工业新城。 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株洲演绎出许多独特的城市现象。比如说,株洲人大多来自外地,所以在株洲这块土地上,无所谓外地人与本地人之分。即使你是“外来人”,也不会有飘零感;即使你是“本地人”,在别人眼里,也不过是一个早来一步的“外来人”。到过株洲的人,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株洲不排外。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有3万浙江温州人、1.5万湖北大冶人“移民”株洲芦淞市场的壮观景象。正是因为聚集了众多“外来人”的勤劳与智慧,芦淞市场才进入了全国服饰大市场前五强。 特殊的城市发展史,使开放与包容、开拓和创新的精神特质渐渐融入株洲人的血液和灵魂中,成了株洲这座城市的品格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变化,株洲的品格里也被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尤其是近年来,株洲坚持“两手抓”,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今的株洲,不仅更具开放性、开拓性,而且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文明素养。这座“火车拖来的”工业之城,也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音乐之城”、“歌舞之城”、“诗歌之城”。5年来,先后有400多场高雅音乐会在株洲举行,观众几乎场场爆满。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农耕文化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安寝在株洲境内的炎陵县鹿原陂。为了发掘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炎帝精神,株洲市先后筹资1亿多元建设炎帝陵,已举办大型祭祀活动200余场,使炎帝陵成为了炎黄子孙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在河西新区,株洲还完成了一项大型城市文化工程———炎帝广场的建设。这里不仅成了市民的休闲场所,每到周末,很多市民还自发前来参与“周周乐”广场文化活动,炎帝广场也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目前我省唯一的“特色文化广潮。 在“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的炎帝精神的基础上,株洲人还总结出了“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株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励着株洲人民不断进取,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