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生态恶化 过剩经销商无奈上演淘汰赛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0:44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9月8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以来,多数企业推出订单式生产方式,这个变化应该视为企业适应市场需求,降低库存风险的积极举措。扩大产能只是储备了能量,至于要不要变成产量,可以随行就市,但扩容的经销商呢? 一个4S店动辄投入千万元,但1~2年就能收回成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到今天,这些“巨无霸”不仅要承受行业低迷的压力,更要直面“同城竞技”的挑战。伴随汽车生产 企业的产能扩张,作为终端销售的4S店也在近1~2年内遍地开花。经销商用“生不逢时”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但上千万元的投入已经花了,想退出谈何容易。对于新进入市场的经销商来说,由于多数产品市场保有量不大,在维修保养环节上的业务普遍不饱和,这些经销商经营的主体只能是卖新车。据统计,全国已经有两万多家经销商,严重的“僧多粥少”,同一市场区域,经销商之间的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降价。 一直以来,国内的经销商,尤其是特许专卖店要承担企业一定的销售任务,每辆车的销售利润为车价的5%~6%,俗称“返点”。经销商获取返点的前提是必须完成销售任务。如此,在销售不畅的时候,将企业的“返点”部分让给消费者成为不成文的“行规”。由于竞争激烈,部分经销商的让利甚至超过返点,其他经销商也不得不跟进,来自渠道的价格混乱蔓延开来。 步入9月以来,汽车市场变得越发敏感。据了解,来自经销商的降价促销竞赛愈演愈烈。一位汽车经销商无奈地说:“卖汽车不是卖白菜,但消费者走进汽车专卖店和走进菜市场的心理预期一样,不侃侃价就像不合常规一样。人家说在某某店能优惠多少钱,我们能把客户给推出去吗?买车的就这么多,别人多卖一辆,我们就少卖一辆,一点办法没有。” 最近一段时间,汽车生产企业坚持不降价,为了稳定市场,多个企业还成立了所谓的商会,规范市场。这也是好事,索性一个价,省得顾客东奔西跑。但事实上,用商会来监控市场的效果并不明显。北京一家汽车专卖店的销售主管说,和他们销售同一品牌的汽车经销商在北京共12家,最近在企业的要求下,这12家经销商成立了商会,并委托一家公司做价格监督。但事实上,价格已经像决堤的洪水,根本控制不了。他说:“商会监测到的违章行为毫无价值,因为不是一家在降价促销,而是大家都这么做。” 汽车生产企业会不会顺从经销商的“民意”,站出来宣布降价呢?这个疑问的背后是:来自渠道的汽车销售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据悉,上海大众在进行订单式转化的同时,也开始对旗下的经销商进行整顿。该公司相关人士说“采取更严格的考核和奖励措施目的不是为了淘汰经销商,但市场自己会平衡,会自动淘汰不合格的经销商,未来上海大众的经销商市场需要多少就有多少。”据媒体报道,8月底前,上海大众已有30家左右不符合标准的经销商被淘汰,其中一批目前正在整改中。(武卫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