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今天我们应该比喻教师为什么?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5:58 人民网 |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赞美于无意之中道破了教育弊端的“天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按图纸施工,按计划操作,按流程生产的工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削足适履”的时候,还怨他不够配合、不够驯服,用教师的一句通用口头禅来讲,就是“素质太差”。 联想到医生,现实中绝没有人把医生称作“人类健康的工程师”,因为他们对病人要 望、闻、问、切,然后因人施救,对症下药。医生从来不指望病人按要求得病,也从不指责病人得错了病,更不会埋怨病人“身体素质太差”。这种教育弊病是把人当作物来生产的,把人的大脑当作贮藏室,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当然,产生这样的教育弊病是有其社会背景的,任何教育都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主体还处在工业时代,工业社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工业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就是它要讲究生产的效率,必须大批量地制造出人类所需要的东西出来,所以这种生产不能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生产,而必须是统一化的批量生产、大批量地制造。也就是说,工业社会是一个批量生产的社会。适应于工业社会要求教育方式是把人当做物一样来制造、来生产,从流水线的一端输入进去、经过流水线走出来一个标准件。每一所学校就相当于一座工厂或一条生产线,其产品就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这条生产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把教师称赞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肯定了教师塑造学生的巨大作用(教师是学生道德和品格的设计师、创造者,是学生个性的制造者或生产者)。同时,其本身就陷入了某种误区:“工程师”把学生视为无生命的、固定的物体。 人类在21世纪初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信息的主要特点包括共享性、开放性,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人的世界。信息与物质、能源的最大区别是它可以被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如:我们可以将获得的信息同时传递给多个人,让多个人共同享用,原信息并不改变。信息是无形财富,是战略资源。大量地、有效地利用信息,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位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坐在家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倾听名校名师的教学、查阅世界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等。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学生学习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认识活动学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方式要从“塑造型”向“服务型”转变,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服务。 试想,我们过去用来描绘教育、描绘老师的那些话,都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或者说制造业的痕迹,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说教师是“园丁”,都是明显的工业社会的概念,包括什么“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一定要有一桶水”,这都是工业社会的概念,在信息社会这些都是落后的陈旧的。 信息社会的老师不必是“工程师”,工程师的工作对象毕竟是无生命的、固定的物体。那么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应该如何来称赞教师呢?我认为: 从新课改的视角,教师像是一个“导游”,他将学生——“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们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 从学习的视角,教育即学习,教师应该称为“学师”。 从培养学生的行为、道德品质的视角,教师应该称为“人师”。 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视角,教师应该称为“天使”。 从“服务型”教育的视角,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 作者:福建张利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