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十年忆爱玲 一缕《沉香》慰芳魂(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21:22 人民网 | ||||||||||||||||||||||||||||||
【编者按】 9月8日,是张爱玲去世十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绝代佳人,文化论坛特邀张爱玲研究专家、《沉香》一书主编陈子善先生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共话“张爱玲与其‘新作’《沉香》”。 【嘉宾简介】 陈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编著等身的著名学者、书人、张爱玲研究专家。现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数据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以下是根据访谈实录整理的全文,供网友共飨。 《沉香》亮点:还原一个电影剧作家的张爱玲 [主持人]:今天是9月8日,一个很特殊的日子,一代才女张爱玲去世十周年了,我们先在这里缅怀一下她。不过,对“张迷”们来说,有个值得高兴的事:张爱玲散佚的绝调文字已结集出版,即将在两岸同步推出,书名是《沉香》。这本书能够面世,和一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他就是本书的编者陈子善。陈先生是研究张爱玲的专家,今天我们把他请来,和大家一起聊“张爱玲与‘新作’《沉香》”。先请陈老师和网友打个招呼。 [陈子善]:我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我从事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今天有机会跟网友们来聊天感到很高兴。 [主持人]:我们知道,你已经主编过《私语张爱玲》、《作别张爱玲》、《张爱玲》等书,那这次主编《沉香》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陈子善]:这次编《沉香》,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就是《沉香》是一本张爱玲“新”的作品集。这个作品集是张爱玲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她去世前,所发表的一些散文,一些电影剧本。我们今天把它收集起来,做一个整理,编成这样的一本集子。这个集子所收的文章,多是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典藏全集》所没有收录过的。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张爱玲的佚文。我们以前不太注意的,张爱玲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和作品。特别是她的几个电影剧本,比如说她的电影处女作《不了情》以及第二部电影《太太万岁》,以及她在香港写的电影《一曲难忘》,这些电影剧本都是经过我们重新整理,发表成文字的,我想这次这样的整理编辑,希望能够对张爱玲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史料。除此之外,这本《沉香》还有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张爱玲遗物的一组照片,就是张爱玲去世以后她的遗物,所谓的遗物包括她的鞋子,她的衣服,她的一些书刊,她的一些文具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向读者公开。第二部分是她的一些画,我们知道张爱玲不但是个作家,她也给自己的作品画过很多插图,包括小说的散文的,第二部分把她那些画也收集起来,呈现给读者。 [网友]:看介绍说,《沉香》中除收有《几句话对读者说》等散文外,还收录了张爱玲的电影,改变的广播剧等,这些都是首次收录出版吗?都是你发觉整理出来的? [陈子善]:这本书里面收录了张爱玲的三个电影剧本,就是我刚才讲的《不了情》《太太万岁》《一曲难忘》还有她的电视剧《伊凡生命中的一天》,严格的来讲,如果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在这个当中首次收录的只有《不了情》,我个人认为这也很难得,因为这个剧本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找不到了,现在能够把它发表出来,当然是很高兴的一件事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不是我首先发掘的,这个是香港科技大学的郑树森教授根据油印本整理而成,《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是在美国的一位很有名的翻译家乔志高先生提供的。 [网友]:听说,《沉香》是你披沙拣金淘出来的,连张爱玲自己都痛惜已经散佚的电影《不了情》,也为你发现。那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的发掘整理过程? [陈子善]:《不了情》这部电影,我们大家早就知道,当时《不了情》电影拍成以后,受到上海观众非常热烈的欢迎,他们甚至称之为是1947年或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产影片当中最最适合观众理想的剧片。当时的报纸上面都有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影评,对这个电影都非常肯定。张爱玲自己对这个《不了情》,我想也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后来马上把她的电影改变成中篇小说《多少恨》。这个也很有趣,一般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往往是先有小说,然后再改变成电影,她这个正好是颠倒过来,先有电影然后改成小说。但是,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不知道这个《不了情》电影的下落。张爱玲的第二部电影《太太万岁》,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内地也已经上演过,但《不了情》至今为止没有正式上演过。所以存在一个疑问,一个悬案:《不了情》这个电影是不是还存在?我们还有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张爱玲自己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当她的小说《多少恨》重新在台湾发表的时候,她曾经写一个前言,她在前言里面说,她自己推测《不了情》可能找不到了,没有了。90年代后期,香港有研究者到北京,想寻找《不了情》,也没有什么结果,很失望的回去了。但是没想到,前两年广州有一家很有名的影像公司,叫俏佳人,出版了一整套的中国早期电影的VCD,在这个里面有《不了情》的VCD。朋友告诉我,现在有《不了情》的VCD出版了,我赶快找来一看,喜出望外,没想到《不了情》还在,而且重新发行了。所以这次《沉香》收录的《不了情》的文字剧本,就是根据这个VCD整理还原的。确实的来说,我无非做了一个整理还原的工作,如果我们网友有兴趣,可以到俏佳人的商店里面去找一找也许还能够找得到那盘VCD。 [网友]:请问陈教授你是花了多长时间整理这些佚文。 [陈子善]:这有一个过程,我87年以后对张爱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我比较注意收集张爱玲各个不同时期的没有收集的书或作品。这本《沉香》里面的文章,大概最早的一篇,就是《太太万岁题记》这篇文章,那是我在90年代初找到的,最近整理的就是《不了情》,从时间的跨度来说,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 [网友]:在发掘整理张爱玲散佚当中有哪些心得? [陈子善]:感受可以用14个字来形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只要有心,总会有收获。而且我想,以后还是有可能发现张爱玲新的作品,即使不是我发现,我想别人也有可能,还是有发掘的空间,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发掘搜集这个工作已经结束了。 [主持人]:《沉香》这本书中,有哪些是会带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陈子善]: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太太万岁题记》和《忆西风》这样的散文完全是张爱玲式的,把这些散文放到张爱玲最优秀的散文当中去,也毫不逊色。我们以前主要读她的小说和散文,对她的电影剧本我们还缺乏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电影剧本,无论是《不了情》也好,《太太万岁》也好,我们会重新发现一个电影剧作家的张爱玲。因为对张爱玲来说,我们讲到张爱玲,总是说小说家的张爱玲,散文家的张爱玲,或者还可以说的一点,就是文学评论家的张爱玲,因为她也写过很多文学评论,评论过《红楼梦》,评论过很多中外名著,但是对电影剧作家的张爱玲我们还很陌生,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可能会使你眼睛亮一亮。另外一个方面,《沉香》披露的张爱玲遗物的照片,会让你感到张爱玲这个作家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很陌生,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穿的那些衣服,那些鞋子,她使用过的那些用具,她的那些文具、笔、眼镜,我们看了以后感到这个人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她可能还活在我们中间。 [网友]:《沉香》书中收录的张爱玲的遗物,都是张爱玲晚年的物品吗? [陈子善]:我们无法判断是去世前一年,还是两年,还是三年,但都是她去世以后的物品,一些物品都保存在她房间里。这里可以说个小插曲,张爱玲去世以后,96还是97年的时候,我去看她的弟弟张子静先生,在他的房间里看到一个很破旧的箱子,他告诉我说这就是张爱玲留下来的,我也不知道真的假的。现在张子静先生也去世了,箱子下落不明了。 [网友]:陈老师,张爱玲的作品,我都买,但是上一本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我却没有读完,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不那么对劲,这本《沉香》的妙处在哪里? [陈子善]:我不知道这位网友《同学少年都不贱》哪部分没有读完,因为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前面是这篇小说,后面是她翻译几篇佚文,翻译的文章没有读完还是小说本身没有读完,我不了解,这个是不一样的。《沉香》的描述,我想在于,假定你用心读的话,一定会读完。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鲁迅第一,张爱玲第二 [主持人]:您是从何时开始对张爱玲进行研究的,为何会对她那么感兴趣? [陈子善]: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从1986年的下半年。那时候张爱玲的作品刚开始在大陆重印,我读了她的传奇小说集,感到她的小说跟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很多小说家的作品不太一样,很新鲜,也很特别,不过没有专门去想,因为我当时手头还有好多课题,所以之前没有对张爱玲特别的关注。1987年,我正在做另外一个五四新文学的重要作家周作人,在搜集他的作品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张爱玲50年代初在上海发表的中篇小说《小艾》,这是张爱玲本人从未提起过的一篇小说,文学界也从来不知道《小艾》的存在。香港《明报月刊》刊登之后引起巨大轰动,出现了所谓的“张爱玲震撼”。于是我就产生了一种好奇:有没有其他还不为人知的张爱玲的作品呢?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发现,使我进入张爱玲研究的领域。至于为什么对她那么感兴趣?我觉得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当中,到张爱玲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五四以来,新文学对传统的新文学的态度,包括被认为反动的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基本上是全盘否定了。但张爱玲不是这样的,她是从传统的文学当中以及从鸳鸯蝴蝶派当中吸取养料,融合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所以我觉得这个很值得研究。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主持人]:张爱玲的作品从民国到今天,老少都爱看,您认为她作品的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原因是什么? [陈子善]:她写的生活,到今天为止,我们感到还是比较接近,倒不是生活场景比较接近,而是介绍的人性本质的东西跟今天还是很接近。她对人的情感的描述,比如战争时期人的感受的描述,有她独到的一面,所以在民国的时候,很多读者都很感兴趣,今天的人们仍然对她感兴趣,我想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她写的是日常生活,不是宏大的叙述,可能一般的读者感到比较亲切,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 [网友]:对张爱玲的作品,可以说会读小说的人基本上都看过。不过对她这个人,好多人连她基本的东西都搞不清楚。嘉宾能不能对她做个精当的介绍? [陈子善]:我不知道这位网友所说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要我对张爱玲做个最基本的介绍,可以这样来说:张爱玲1920年生,1995年去世,在40年代以小说、传奇散文、流言轰动上海文坛,1952年去香港,1955年去美国,在美国用中文又写了不少作品。她个人的生活,是在40年代跟胡兰成结合,去美国以后跟美国的左翼文学家赖雅结合。在赖雅去世以后,她的生活基本上对外是封闭的。但是她一直没有停下自己手中的笔,一直在写作,一直到去世。当然,她生平当中有很多时候,很多情况,我们确实也不了解,甚至很不了解,因为张爱玲很少谈论自己,她没有写过自传,也没有披露过自己感情生活的经历,所以我们要了解张爱玲这个人,也只能通过她的作品去了解,可能会有很多空白,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网友]:陈老师,您是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对张爱玲的作品应该有独到的见解,如果从个人情感上来看,您最欣赏张爱玲的哪些作品? [陈子善]:从我个人情感上说,可以说有两部,一篇《金锁记》,一篇《封锁》。 [网友]:《忆西风》是哪一年在哪里发表的? [陈子善]:《忆西风》是1994年12月3日在中国台湾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发表的。 [网友]:将张爱玲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她的为人为文有哪些特别之处? [陈子善]:张爱玲是特立独行的,她不加入集体的行动,她从来不参与任何一个文学社团,或文学团体。一个人独来独往,这就是一个特别。而且她很坦率,她写小说写文学,她是为了谋生,她谋生的手段没有别的,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她就是写文章,卖文章为生。同时从文学的层面来讲,她有自己的风格,她没有被当时的潮流所淹没,当时有一个集体的潮流。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她以顽强的个人的声音存在,你们认为我是新文学也可以,不是也可以,我就是这样的,我喜欢写这样的作品。她有一篇叫《自己的文章》,在那一系列作品当中,她对自己的这种感情表露的很充分。 [网友]:陈老师,我对目前的“张热”感到很不理解,因为“张热”主要表现在一些小资女人对张的膜拜,不是因为她的小说,而是因为她的一些生活,其实她的小说有的很刻薄、很苛刻的。 [陈子善]:我很赞成你的观点。所谓的“张热”有一些问题是可以分析的,喜欢张爱玲并不是因为她作品的原因,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当然这个问题谈起来比较复杂,比如说这里说到的小资女人,她们喜欢张爱玲你也不能去阻拦她。喜欢张爱玲总比喜欢其他更糟糕的东西要好的多。我是这样看的。也许她们也读了不少张爱玲的作品,然后稀罕张爱玲作品的某一些东西,然后推广到喜欢张爱玲这个人,但是如果模仿她,或者认为简单的从外表上,比如张爱玲的服装比较特别,你也想穿一些奇怪的衣服,这个好象没有什么必要了。我确实很赞成,对待张爱玲,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她的作品,去欣赏她的作品,而不一定欣赏她整个人生的很多方面。 [网友]:在读者中,可以说“张爱玲热”已经成形,但是在学术界她好象仍处于边缘地位,和王小波的境况差不离。嘉宾对此如何看? [陈子善]:这位网友的分析可能有问题,我们有一个统计数字,2003年中国国内发表的研究现代作家的学术论文,最多的是鲁迅,其次是胡适,第三就是张爱玲,这个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当然王小波也很热,学术界也很关注,这也是应该的,但是你说张爱玲的研究在学术界还处于边缘,这个可能跟事实有出入。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张爱玲的专著传记也很多,论文今年以来我已经看到很多,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些,就数量来说已经很可观了。包括海外很多人都在讨论张爱玲,包括她的作品,散文集、流言今天也翻译成英文了,她所翻译的《海上花》今年也在美国出版了,根据皇冠的介绍,她的作品日文版,韩文版,法文版都要相继推出,所以这个意义上讲张爱玲的作品可能会拥有更多的读者。 [网友]:陈老师,以您对张爱玲多年的研究,如果请您对她作品风格做一个简要的评述,您会用哪几个形容词描述。 [陈子善]:用几个词来概括张爱玲作品的风格,这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有人已经做过这样的工作,但是有点吃力不讨好。我刚刚讲到,上海市静安区给张爱玲故居列了一块纪念牌,在这个牌上对张爱玲的风格用四个字做了一个概括,这四个字叫做“朴素秀逸”,但你怎么看好象都不怎么像,所以对张爱玲的作品做简单的概括是很难的。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一样,比如说,对鲁迅的小说要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的话也很难。但是有一点,我想如果不对她的艺术风格,而只作为一个艺术创作来说,张爱玲的作品,特别是前期的作品,我认为确实很精致、对生活的描写很深刻。 [网友]:您对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怎么看? [陈子善]:我个人的看法,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假定说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最伟大的作家只有一个的话,那当然是鲁迅,但假定要举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第二位优秀的作家的话,我就举张爱玲。这就是我对张爱玲文学史地位的一个认识。因为我们必须提到,张爱玲是用双语写作的,虽然她的英文写作在当时没有获得非常的成功,但是很不容易。在20世纪中国作家当中用双语写作的,实在不多,林语堂算一个。 [网友]:假设一下,如果现在张爱玲坐在你对面,你最想对她说什么?你研究她,那在她生前和她有过交往吗? [陈子善]:假如张爱玲坐在我对面,我要跟张爱玲说,首先要请她原谅。比如说我以前发现她的一些作品,把她提供给社会,她本人不一定会感到高兴,但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或者读者的角度来说,总是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她的作品,但是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可能认为她的某些作品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她不希望人们在谈论。这是作家和研究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不但在张爱玲身上存在,在其他很多作家身上都存在。这当然只是我的推测,我没有充分的证据。事实上,张爱玲对我的一些发掘,后来应该还是认可了。我这样说是有根据,不是没有根据,有两个根据。第一个根据,是张爱玲的最后一本书《对照记》出版以后,那个时候张爱玲的姑父李开地先生还健在,他在上海,我也在上海,我经常跟他见面,并向李请教,那次我跟李先生说,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李先生说你什么愿望,我说我希望得到张爱玲的一本签名本,就是《对照记》的签名本,李先生说这个容易我给你写信,你问张爱玲去要。过了一段时间我果真收到了一本从台湾寄来的,是台湾皇冠寄来的,因为这个《对照记》是皇冠寄来的,这个编辑姓方,他在封皮上面写这样几个字,“张爱玲女士嘱记。”说明张爱玲愿意送一本书给我,虽然是我向她要的,这表示她对我没有什么成见了。否则她不高兴她就不会愿意送书给我,但是她没有签名。她年纪大了,她怕麻烦,对这种琐事。第二个根据,是我后来搜集的几篇关于张爱玲的散文,都收在了《对照记》里面,这说明她承认我的发现,如果她对这几篇散文不满意,她可以要求不收。包括《罗兰观感》、《关于倾城之恋老实话》、《被窝》等三篇文章都是我发掘出来的,都收在她的《对照记》里面。我本人没有跟她直接通过信,我觉得张爱玲既然过着这种隐居的生活,我们还是少打扰她为好,她在她自己的天地里面,我们不必去干扰她。 [网友]: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在上海,陈老师你生长在上海,能给我描绘一下她故居的现在的面貌吗?啥时候去看看? [陈子善]:当然欢迎你去上海,欢迎你去看看张爱玲故居。因为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张爱玲在上海有好几个故居,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故居就是常德路的故居,因为她的最重要的那些小说也好,散文也好,都是在那个房子里写出来的。那个房子保存的很好。因为在90年代初的时候,已经被宣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是一栋7层的公寓房,一个外国的建筑师设计的,在当时来说很新潮了,现在看来也是相当不错的。它有一种欧洲的公寓房子的大气,今年上海市又在她门口挂了一块纪念牌,注明这是张爱玲故居,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说明官方对张爱玲文学地位的一种承认。我说这栋房子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房子的福地。陈子善:我这辈子不可能“著书等身” [网友]:看到你的照片,真清瘦啊![网友]精神矍铄!一个可爱的小老头,做的事情却朴实而又伟大。 [陈子善]:感谢表扬。我知道我离小老头还有一点距离,因为还没有到老头的份上。按照国家的规定,我还不到60岁,还不到退休的年龄,虽然外表看起来比较像老头。而离伟大更远,永远不可能伟大。 [网友]:陈老师,看你编著过那么多好书,真是著作等身阿!那你对自己编著的书,最满意的有哪些?你自评一下有没有很垃圾的书? [陈子善]:这位网友说,我编了很多书这是事实。说老实话,我编了多少书我自己现在都有点糊涂,所以有朋友建议我编一个目录。我自己写过几本书我很清楚,你说的著作等身是不对的,我实际是“编书等身”,不是著书等身,我大言不惭是编书等身,但是著书等身差的远,这辈子永远不可能著书等身了。至于有没有垃圾的书,这个问题很尖锐,我想来想去,回想起来好象还没有。当然有编的比较称心的有编的不那么称心的书,回过头来看,那些书可能再努力一下会编的更好,但是很垃圾的好象还没有。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比如关于周作人的,关于梁实秋的,关于张爱玲的书,我自认为编的比较满意。不过,每一本书编完以后,还总是觉得有遗憾,这个遗憾肯定是很多方面的,因为大家知道,编书也好,包括写书也好,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的事情不是自己完全能够决定,能够把握的。 [网友]:谈谈你的读书生活,你的读书经验和方法?每天花多长时间看书? [陈子善]:用一句话来说,不可一日无此君,和现在的年轻人不可一天没有电脑,不上网感到一天很难受一样。不过每天读书的时间不定。我读书的范围有两种,一个是我专业范围的书,我教学和研究必须了解的参考书,就像工人的工具,他每天都要保持整洁一样,我的知识也不断地更新,否则的话跟不上现在学术发展的潮流。另一类书,就是我个人比较有兴趣的,跟我的专业关系不大的,所谓的闲书。主要是我不抱着具体的目的,就是无目的的随便翻翻,当然也不排除随便翻翻的过程当中受到一些启发。我记得有个朋友说,最好不要读专业的书,主要读闲书。我还没到这个境界,我现在专业的书仍然要读,但是对闲书我感兴趣的,就不放过。经验谈不上,读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我想说一点,对没有兴趣的书,你不要去强求,不要说人家说这个是好书你就认为自己非要去读。作家余华最近讲的话我很赞成,“什么书对你是好书,那就是你读了以后确实有感受的书”。可能别人读了以后没有感受,那无所谓,你读了有感受对你来说,这就是一本好书,跟你个人的经验结合起来,你个人某个童年记忆,某一段回忆,某一段感受结合起来,你被触动了感动了,对你来讲这本书就是好书,就有意义。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陈教授为我们对张爱玲及对她作品的解读。祝愿张爱玲在天国不孤单,不寂寞,生活幸福! [陈子善]:时间很快,跟网友们交流我也知道网友们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我们谈论的话题是张爱玲,谈了那么多,归根到底我们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是应该认真地读张爱玲的作品,来进一步的体会重要作家的艺术成就。当然今天这个时间更有纪念的意义,因为9月8号是张爱玲去世10周年的纪念,我们今天来谈论张爱玲,当然是有纪念的意义。假定说,十年以后,我还活着,那么我一定愿意跟网友们再来谈论张爱玲。我想到那个时候,一部更为完整完备的张爱玲的全集也应该出版了。(主持/整理:文松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