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芳村,一段并不掉的历史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09:59 南方日报 |
今日,东山区、芳村区正式摘牌,两个区也由此成为历史。 一个地理区划概念可以消失,但留在人们心中的历史记忆却永远不会随风而去。东山与芳村,在广州的历史上曾经留下太多的印记。 特定的时空给了老东山、老芳村怎样的回忆,面对明天他们又有怎样的遐想,那就让 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老区长卢国奎的“东山”情结 东山好,最好是安居 从1950年——1990年,卢国奎在东山区任职整整40年。1980年至1984年,他任中共广州市东山区委常委、东山区副区长,1984年——1990年任东山区区长。从1950年就扎根在东山的老“东山人”——原东山区区长卢国奎说起东山并区很是感慨。他说,“东山”的名字是换了又换的,从“东山”到“大东”到“东区”再回到“东山”,这名字里怎么着都有个“东”字,现在可好,合并为越秀了,连个“东”字都没有了。 首次引港资解决住房难 在《忆江南·东山赞》中,卢国奎自豪地写到:“东山好,只好是安居。甲第连云宜寝宿,熏风并燕得欢娱。美梦信相孚。”“东山好,长寿口皆碑。松柏清银妍太极,天伦雅筑享期熙。怡乐事人为。” 卢国奎说,东山区“部队多、大机关多、华侨多”,这是东山的三大特色,此外,东山区还是著名的长寿区,而这得益于这里良好的生活环境。但上世纪80年代,东山人的住房很紧缺,一家人住2平方米房子的现象很普遍。 为了解决东山人的住房拥挤问题,东山区成了广州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为国分忧,为民解困”为指导思想,在参照了“三来一补”的指导思想后,请示了市的相关领导,决定与香港合作,引进港资建东湖新村。 “从1979年底到1980年下半年,我们与外商整整谈判了七八个月,但没有在一起吃过一次饭。”卢国奎说,当时还特别成立了东山区引进外资住宅建设指挥部。历时2年半左右,房子终于建起来了,港商作为投资方与指挥部、拆迁安置办各拥有1/3的房子的所有权。指挥部和拆迁安置办的房子主要是用来分配给住房困难户。 麻雀学校那时是功臣 东山区一直都是广州的“教育强区”,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后来各届区领导的努力。 卢国奎说,他在位的时候,东山区每年1000多万财政超收节支中有约30%的经费是用来改善教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解决教育经费等方面的,这为东山“教育强区”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时,当时正是小孩入学的高峰期,7岁的孩子想要入学都很难。当时又没有所谓的“择校费”,没有足够的钱去建新校舍,为了解决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东山区只有充分利用各界资源大搞“麻雀学校”。对现在很多人评判的“麻雀学校”,卢国奎说,“一个百十来平方米的地方就能给孩子们开一、两个班,麻雀学校在当时可是功臣”。 街道工业支撑区财政 现在不少街道企业职工的安置社会保障问题让人头疼不已,但在当时,那些企业却是红火一时,成为支撑区街财政的重要来源并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据卢国奎介绍,文革前,东山这带有不少劳动服务站,解决残疾人士和无业人士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后来这些服务站越搞越大了,发展成为了街道工厂。 到了80年代中期,大力发展居委会经济的基础上,东山没有大型电器城等商业,全是小企业,街道工厂有好几十家,钢瓶厂、机械厂、化妆品厂等,效益达到好几千万。当时是“不在乎所有,只在乎所在”,“靠区街工业的税收支持区财政”。 毕式明 梁萍萍 杨亚明 芳村区首任书记谈20年风雨历程 在芳村生活越来越舒适 今天起,“芳村”在广州的行政版图上消失了。 “真是不舍得啊!但我觉得并入荔湾对芳村的发展是有利的,我支持有利于芳村发展的做法。”昨日记者来到1985年芳村建区时首任区委书记曹应波(如图,符超军摄)家中,听老人细诉他所亲历的芳村二十年来的筚路蓝缕。 芳村建区 一波三折 “在芳村区的历史上,分分合合的经历很多。” 据曹老回忆,在建国之初的1950年,芳村区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建立,但5年后便撤销。1960年左右城市公社化时期,芳村再次建区,当时首任区委书记就是后来的广州市市委书记钟明同志。芳村的第二次“春天”只持续了2年后,再次被撤区划归到当时的郊区。 1984年11月,时任广州市郊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他接到了筹建芳村区的任务。当时的筹建组只有他和后来的芳村区首任区长的孙华策等3名同志。次年5月,经过国务院民政部的批准,芳村的名字第三次出现在广州市的版图上。 白手起家 一穷二白 当时摆在曹老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村。据他回忆,刚刚成立芳村时,全区没有一条完整的马路,当时芳村大道还只有1公里左右,仅仅是从现在的钢琴厂到明心路一段,其他的路都是没有沥青没有下水道的泥路。 而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更是简陋至极。当时芳村的许多小学都存在危房的情况,很多学校的门窗都缺失或损坏,桌椅也严重不足,许多学生都是从家里带来凳子上课,或者干脆就站着听课。那时芳村人得病了就更麻烦:全区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许多芳村居民常常心急如焚地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抱着患病的孩子在黄沙码头“过海”到市区医院求医。 以花为媒 更宜居住 “当时芳村很多农民以种花为生,已经比较富裕,有一些‘万元户’了,但在芳村生活并不舒适、方便。”上世纪90年代末,芳村调整思路,走“从种花向卖花转营,卖花与旅游发展结合”的路子。芳村以花为媒,悄悄地实现了转变。 芳村与此同时进行的另一方面的发展更让人惊喜:建立之初的芳村没有一条完整的马路,到现在已经有花地大道、芳村大道等多条主干道贯穿芳村。芳村是一个冲积岛,1985年时只有黄岐、珠江大桥和平洲大桥3个出入口,如今已经建设了包括珠江隧道和地铁在内的10余个出口。 “教学危房、缺少桌椅、缺少教学设备的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建区10多年的时间里,芳村区已经将当初的20多所小学逐一改建,累计改建了5万多平方米的危房,添置了4600多套桌椅。学生自己带凳子上课的景观再也不复存在了。 留恋故地 憧憬未来 当问及此次区划调整将芳村划归荔湾的感受,“当然不舍得,这么多年的感情”。但曹老始终认为,合并对芳村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他分析,20年来芳村的房地产发展一直不太理想,芳村与荔湾融合后,希望在投资和居住环境方面能得到改善。在原先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芳村房地产乃至整个经济的大展拳脚指日可待。 “区划调整对芳村、对荔湾都是一个全新的契机!”曹老如是说。 严丽君 亓欣欣 链接 17处“芳村”、“东山”地名将保留 广州市民政局表示,为尊重历史文化,17个包含“芳村”、“东山”的老地名不因并区而改变。这17处地名分别是东山湖、东山大街两个区划地名,以及11个建筑物:东山大厦、东山广场、东山雅筑、东山锦轩大厦、东山德心苑、东山水恋居、天伦东山花园、东山公馆、东山紫园、东山华府、东山龙珠大厦,以及以“芳村”命名的芳村大道、芳村花园、芳村码头和芳村泳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