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副市长西装革履去“赶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3:4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记者 张立)昨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次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隆森,常务副主任王体乾,副主任吴平国、邓宇民、张成明、童若春、何志全、叶学东等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刘佩智,副市长朱志宏先后列席会议。

  会议上,朱志宏向市人大作了述职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第一评议调查组公布调查报告,并分组评议和审议朱志宏的述职报告。会议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成都市公园条例(草

案)》的起草说明,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关于成都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狠抓重大产业化项目、关于成都市中心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和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等。市法院院长曲颖,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忠贵列席会议。市政协副主席赵惠民、侯一平应邀参加了会议。4位公民旁听本次会议。

  “我在成都生活了27年,从学生、企业负责人等各个角度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昨日,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副市长朱志宏着一身深色西服,认真而严肃地向市人大述职,他回顾了自2003年9月起任职副市长后,在依法履职、勤政廉政、接受人大监督等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对工作中尚还存在的急躁情绪等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随后,市人大常委会第一评议调查组公布了调查报告,并分组评议了朱志宏的述职报告。

  调查报告认为,朱志宏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思路清晰、勤政务实、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廉洁自律,述职报告实事求是,履行副市长职务是称职的,同时,也要求朱志宏要继续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高科技成都战略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等。

  时间:下午4时许

  场景:第一组分组评议时,市人大代表李之权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建议信”,直谏副市长朱志宏在“敢于”和“善于”接受监督上,不仅要自身率先做到,也应要求所分管部门做到,创出一套有效的具有刚性的外部监督机制。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李之权说,群众看干部是“听其言、观其行”,所以领导干部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少一点空洞说教,多一点务实创新”,这样才能从建立个人诚信逐步升华到建立威信、威望。他建议,朱志宏要坚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从八小时内延伸到八小时外。李之权还当面要求朱志宏继续保持并发扬“双深入”作风,继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不仅做到知下情,还要做到知中情和上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至于偏听偏信造成行政失误、决策失误。“要记住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李之权认真地说。

  “我非常受感动,这不但是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也是对我个人发展的关心。”朱志宏认真地记录下李之权代表的建言,并认真地称之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对于市人大任命他承担副市长责任,朱志宏说:“实际上,普通市民也都在关心着成都的经济发展。我首先是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其次作为一个公务员,把这份职责作为一个机遇在把握,感激市人民代表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回报社会、回报市民。”

  时间:下午6时许

  场景:分组评议结束,朱志宏作为第一个即将接受市人大“评分”的副市长谈感想。

  “希望副市长能继续抓好产业的配套供给”“要更多地思考怎样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

  面对市人大常委和代表们提出的一系列愿望与要求,朱志宏表示将进一步调整思路,努力把分管工作做得更好。他说,市人大调查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下一步工作建议,这些也正是他平常思考的问题,这些建议考虑得很深,对他下一步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自从接到将要述职的通知后,我一直在认真地思考、回顾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我准备的主报告有30多页,因为只有半小时的时间,在前天提交前,我又做了最后的修改。今天在汇报时,几乎压缩了一半。”对于这次述职评议机会,朱志宏非常重视,不但静心地反思了自己的工作,还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至于能在两天后的“考试”上,得到怎样的成绩。朱志宏表示,不会过于介意“分数”的高低,会把这次评议作为进一步搞好工作的新开端,认真接受所有批评建议。“我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大家有批评、有不满意,在情理之中。这也是因为大家是发自内心希望成都市工业发展好,尤其是我分管的这方面工作要做得更好,这对我个人来讲也是一种帮助和爱护。”朱志宏认真地说。本报记者 张立 摄影 刘晋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