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充实农村文化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4: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何充实农村文化生活
江苏吴江“文化联动”的夜景。

  周云平摄

  本报记者陈原

  农村文化近些年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取得了显著进步,许多地方的文化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联动”花开村村镇镇

  9月底,江苏吴江市的文化广场张灯结彩,尽管台上简单朴素,台下有坐有站,显得非常随意,但上上下下激情洋溢。来自海安的歌舞器乐表演热火、欢快,来自建湖的杂技表演惊险、有趣,成千上万的当地观众团团围住演员,欢声笑语,不时叫好。十几位舞姿优美的女演员原来是平日里种田的农民,歌喉嘹亮的那位男演员其实是位商贩,两位身怀绝技的高手昨天还在市场打工。正在忙前忙后的吴江市文化馆馆长沈泉生介绍,过些日子,吴江也有一台综艺节目将去海安和建湖回访。所有这些演出都属于吴江市近些年兴起的“文化联动”的活动内容。

  江苏吴江市面临太湖,身处“吴头越尾”,物产丰饶,70多万本市人口外还有几十万的外来打工者。这里不但拥有古镇、名宅,也存有许多文物和民间艺术。自2003年开始,吴江每年都举办“文化联动”。所谓联动,就是村村镇镇编演节目,不但自娱自乐,各村镇间还相互演出。每次活动都持续几个月之久,上百个节目轮番出场,观众多达40多万人。沈泉生说,“文化联动”源自当地正在树立的公共文化概念,在市文化馆和各镇文化站的带动下,人们逐渐发现,文化不仅可以孕育自己的情操,还可以增进与别人的情谊,促进相互间的关怀。如今,“文化联动”已经向外拓展到县市之间。吴江市下辖10个镇,根据每个镇的特点,市文广局还发起了“一镇一品”活动,比如盛泽是丝绸,桃源是酿酒和儿童画,震泽是养蚕植桑,芦墟是山歌,同里是旅游,镇镇都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有的还建立了文学社和期刊。吴江市图书馆最早推广了分馆制,使全市的藏书资源可以镇镇共享,率先解决了村镇读书难的问题。

  河南渑池县虽然不如吴江市那么富饶,但由于市县领导机关的重视和财政上的有力支持,全县90%以上的村都建立了文化大院,舞台、球尝图书室、教室等硬件设施齐备,图书室最少收藏1000多册,最多可达5000多册。县文化局局长郭玉民说,文化大院可以说是一种乡村式的公共文化场所,人人都可以在这里享受文化的熏陶。渑池县天池镇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女子管弦乐团,由20位农村妇女自发成立,8年来一直公共服务。

  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由于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自觉作为,文化活动也在坚持进行。宁夏贺兰县文化馆馆长张淑萍从事文化馆工作20多年,她率领全馆10位职工,常年在乡村演出,歌舞、小品加戏曲,仅今年前8个月就已达上百场,多时一天3常因为馆里没什么固定经费,所以巡演都靠自行车,路远时就临时向熟人借辆汽车。每次看见农民因为没有文化活动而闲呆着发愣时,每次发现农民一拨拨在那里拼命聚赌时,一种责任感在张淑萍的内心油然而生。

  新环境生出新问题

  其实,全国农村近些年一直不乏文化亮点,广东的特色文化乡和南疆文化长廊、四川的农村文化经营户、辽宁8位老兵义务为农民放电影等等,都为新时代农村文化增添了光彩。

  目前乡镇村的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政府主办的文化馆、文化站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业;二是自上而下举办的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三是农民自发操办的文艺表演,比如婚丧嫁娶时请来的戏班、电影、说书,一些致富大户为报答桑梓而出资搭台的演出等等;四是多年来形成的那些民间自娱自乐形式。可是,这几种形式近年来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副司长李宏认为,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相比,依然远远滞后,这种状况至今尚未根本扭转。比如城乡差距日益明显,以2003年为例,城市占全国文化总投入的2/3,而农村只有1/3;另外,中西部在资源总量、财政投入、发展速度上与其它地方相比也极不平衡。很多地方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非常落后,有的地方严重萎缩,文化馆和文化站或者有名无实,或者有馆无舍,或者只剩下一块空牌子。

  农民自己操办的一些演出也引起人们的忧虑,因为其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此外,一些县文化局局长和文化馆馆长还谈到了农村文化面临的新问题。现在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又住校,这就改变了文化站的日常服务对象。文化馆基本成了老年乐园,而老年人的兴趣与文化馆功能又未必对应,于是,这里最终成为打牌、闲聊的场所。那些年轻的在外打工者其实都已渐渐适应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馆站对他们来说正在失去吸引力,所以,城乡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网吧、游戏室、桌球室是年轻农民和农村学生热衷的地方,而偏僻地区,打工者过年回家只有去打麻将了。郭玉民局长就认为,无论是文化大院还是文化馆站,重要的是农民对此有无兴趣,不然投入多少都不抵事。

  探索创新未来方式

  面对社会的急速发展,面对农村结构发生的明显变化,旧的形式能否依然适应?波浪式的各种文化行动能否最终解决问题?今后的农村文化发展需要确定什么样的方式?相关部门和学者都有自己的思考。

  据李宏介绍,有关部委正在继续起草有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准备从长效机制中找到农村文化发展的未来道路。农民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进入文化网络,一台电脑有时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所以,政府部门正在加紧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一工程对成千上万的文献、地方戏、音乐作品、文物和画作加以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光盘进入农村,以缓解“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有关部门还设计了一种流动文化车,集阅览演出放映于一体,打算明年推出,每年制作一批,通过流动服务改变过去固定资源不足的现象,使最新的文化资源可以让几个地方流动享用。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多年研究民间文艺的兴衰,他提出了保护基层民间文化权益的说法。他认为,过去的文化经营路线是打造代表性精品,但忽视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培植,造成民间文化创造力的萎缩,使农村文化缺乏自创的生机,只能靠上面下发。其实,许多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来自民间,农村文化也主要靠这些文化的自娱自乐。现在应该通过保护与培育来刺激民间文化的内生,回归民间文化的本体。另外,民间习俗从来都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在历史上形成了因果关系。例如浙江台州、温州等地的民间剧团一直很发达,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民间习俗的保存。所以,保护民间习俗对民间文化价值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文化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时刻,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亿万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重视农村文化的新问题(编后)

  农村文化的重要性正在被全社会所认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才可能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但是,在看到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时,我们也要认真考虑农村文化面临的许多新问题。

  走进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就会发现,相当多的乡镇县已经不再是过去农村的模样,大量农村人口不再务农,许多人已经做工、经商十几年,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与城市毫无差别。对这样的群体来说,是否依然适应过去那种农村文化形式?还有许多地方,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常年在外打工,他们是不是已经熟悉了城市的文化生活?留在家乡的那些老人和孩子正在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但文化馆和文化站有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也有不少地方,农村文化原有的传播方式多年不动,但那里人的消费观念早就发生了变化,这些差距有没有及时加以弥补或者改进?

  其实,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结构、生活习俗、文明传统都具有很大差异,特别是近几年,区别更加明显,运用单一机制或一种模式显然无法解决农村文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甚至可以说,有些地方已经不宜再用农村文化的概念去定义了。所以,研究并解决新问题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关键。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0日第九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