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金的解脱不是生者的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6:03 华商网-华商报

  ■郭之纯(时政评论家)

  巴金走了。这位深深自责几十年、忏悔几十年的世纪老人,终得大解脱。

  正如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他的逝去,也同样超越一般的生死,成为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从人们纷纷的缅怀语辞中不难看出,此时的

巴金,简直就如一块无所不包、人人可挤的思想海绵,在世的各色文化人等,在借巴金争相阐述着“社会责任”、“文学良知”、“忏悔勇气”等概念。此刻的巴金,是一处人人争说的胜景,一座人人都欲比附的高山,更有很多人在借着肯定巴金的机会,表达着自己对“讲真话”这一文学良心的忠诚追随,对自己做着或直白或委婉的肯定。

  在一个忏悔了几十年,对自己始终不愿意宽恕的老人灵前,这样众口一词,令人微微感觉到一种郁闷———这样的赞颂,难道真是巴金老人愿意听到的吗?

  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绝不是为了表演而忏悔的。所以,对一个真诚的忏悔者,对其态度予以适当褒许是可以的;但对其忏悔的行为和内容本身,却未必同样予以太多的赞颂。此时最需要的,当是共同的反思和拷问,而不是以中庸姿态作“适可而止”的安慰———当然更无需太多赞颂。

  我们必须注意这么一种滥俗的倾向:就是将赞颂巴金,当作一种“表态”,当作一种标榜。对巴金的肯定和结论过程,不该成为一场另类的“狂欢”。赞颂巴金与否,不是、也不该是区分所谓“文学良心”的试纸。

  文学的良心和勇气,决定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标高。没有自嘲勇气的文学,不仅无法拯救更多的心灵,甚至有可能将一些心灵引向肤浅和堕落。真正的文学家,最应该的姿态也只能是批判、揭示和自剩巴金是中国那段特殊动荡时期文人生活的典型标本之一———他不同于沈从文式的埋头故纸堆一言不发,也不同于老舍等人不堪受辱毅然自裁。他曾经真诚地写作,也曾经违心地“批斗”,最后又回归真诚地忏悔。可以说,勇敢地对巴金一生的悲喜剧进行反省,其实也是对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剩

  所以,巴金的解脱,不是生者的解脱;相反,面对逝去的巴金,凡以著述中人自诩,自觉是以文学为使命者,都应该以巴老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剩比如,在当前这个商业文化泛滥的时代,自己是否坚守住了文学的贞操?是否如巴金一样务求“蘸着心血写作”?对世人世事,是否抱着一种大悲悯的态度观察,像巴金一样“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勇作“人类苦难的歌人”?(相关报道见23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