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朱元璋禁造阅江楼为掩“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7:32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苏丽萍

  【金陵晚报报道】 本报关于南京明城墙的整体形状就是朱元璋的脸的报道见报以后,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关注。昨天,有市民表示,阅江楼在明朝初年就确定要建造,并请人写了《阅江楼记》,但是有记无楼600年。原因就在于,朱元璋怕来此游玩的老百姓看到他丑陋的脸孔,所以,他就没有建造阅江楼。毕竟,在当时的条件下,阅江楼顶是洞察南京城墙

全貌的最佳观测点。几年前,南京下关区政府经过努力,终于结束了阅江楼有记无楼的历史。但是,600年过去,由于南京高楼林立,昨天记者登上阅江楼楼顶时,却看到整个城墙“掩藏”在楼海中,再也难露真容了。

  曾下诏修建阅江楼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下关兴中门的狮子山。此山海拔78.4米,占地14公顷,周长约2公里。此山曾叫“卢龙山”,是由晋元帝司马睿命名。后来到朱元璋时期,改名为“狮子山”。

  同时,朱元璋还下诏在山上修建一座阅江楼。他的意思是修建了这座楼以后,不但可以让人感到大明王朝的国富兵强,壮大京师的形象,得以威震四方,还可以登高望远,以便观察敌情。

  群臣都写《阅江楼记》

  在1360年夏,陈友谅率兵40万强攻应天(今南京) ,朱元璋与刘基等人率8万人迎敌,在卢龙山(今狮子山)山顶设指挥部挥旗号令三军,亲自督战,命水师将领康茂才诈降,又命徐达与常遇春的伏兵遥相呼应,三面夹击,斩溺水陈军2万,俘获7千,转守为攻,奠定了明王朝的基矗因此,朱元璋将此山视为风水宝地,所以他才决定在山顶建造阅江楼。

  朱元璋可能还借鉴了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特点,他亲自撰写了一篇1198个字的《阅江楼记》。他自己孤芳自赏还不算,还命令群臣百人,每人都得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家交上来给朱元璋看,朱元璋发现,其中只有翰林大学士宋濂写得最好。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朱元璋对众大臣呈递上来的作品,其实都不太满意。他打出的分是:“节奏虽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绝无超者。”他的意思是,你们写得虽有慷慨激昂,也有直抒胸意,但意思都大同小异,没有特别出众的文章。虽然宋濂的这篇文章被选进了《古文观止》,但很多人都觉得宋濂表面上在写阅江楼,实际上是在为朱元璋歌功颂德,拍朱元璋的马屁。只不过,宋濂拍的技巧比较高明而已。

  登楼可以窥“城墙脸”

  笔名“南京大辉”的沈先生告诉记者,他在2000年的时候,曾经公布过这个观点。但当时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和认可。

  其实宋濂和刘基一样,也是当时参与明城墙的设计者,宋濂也是知道明城墙的外形酷似朱元璋的头型,所以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诏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那么,这个千载之“秘”指的是什么?这里应该是指朱元璋将自己的头像造成南京城墙这个秘密。当时,南京可以观测城墙全貌的地方并不多,老百姓是不可能知道这个秘密的。但是,如果建造了阅江楼,朱元璋这张脸岂不是一览无余?

  也正是这句话,宋濂的文章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使得宋濂和他的文章名垂千古。这才是真的所谓“有记无楼600年,空余宏著忆宋濂。”

  怕出丑弃建阅江楼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为何朱元璋当初兴师动众地表示要建阅江楼,到后来又不建了呢?正所谓“君无戏言”,这明朝开国皇帝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阅江楼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来,朱元璋又写了一篇《又阅江楼记》。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不是自己不想建阅江楼,而是因为做了一个梦,有人在梦中告诉他暂时不要建造该楼。所以,这个工程只好作罢。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是不是真的有托梦之说,恐怕只有朱元璋心里最清楚了。但不管怎么样,皇帝已经表示,不再造楼了,大臣们也不敢多说什么。其中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考虑在狮子山上建高楼可供游人观赏,又要把这座山作为军事重地。可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力量薄弱,加上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于是朱元璋不得已才停止建造阅江楼。可“南京大辉”认为,朱元璋之所以不造阅江楼,主要是因为他怕前来游览的人们站在楼上看到他丑陋的脸。从而成了“千载的秘密,被天下百姓所熟知”。

  如今难睹明城墙真容

  如今,阅江楼终于矗立在狮子山顶。据悉,目前的这座阅江楼在1999年2月开工,历时2年半,到2001年9月1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工程总投资7000多万元人民币。阅江楼整体成英文字母“L”形,楼高52米。

  当记者站在阅江楼的城楼上时,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紫金山在远处巍峨挺立,记者看到玄武湖边上的城墙一直伸向远方,淹没在一片楼海里。旁边一位老者说,当时的城墙只有十几米高,而现在南京成为高楼的海洋,站在阅江楼上恐怕再也看不到城墙了。

  当记者从东面台阶一步步走上来时,突然发现:这座楼居然有点斜!但当记者询问附近正在拍照的老者时,他也觉得奇怪,这个楼怎么会出现倾斜呢?结果,阅江楼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由于视差的缘故。阅江楼整体呈现下大上小的设计风格;而它外部的台阶也是向下一级级往右倾斜,很多人以台阶为参照系时,就会觉得楼体向右边倾斜,其实不然。整个楼属于左重右轻的状态,就会出现错觉。

  ■编者按

  明代南京城墙建造至今已经600岁了,当时朱元璋的考虑是为了防御外来入侵者。可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冷兵器时代在大炮火枪的发明之后宣告了结束。城墙的防御功能变得薄弱了许多。但今天,这个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城墙,却跳跃出了年轻的色彩。

  如果您也是南京明城墙的爱好者,您有任何关于南京明城墙的观点、故事、典故、资料,都可以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体会、慢慢品酌这份属于咱们南京人自己的历史大餐。参与热线:8468650084612345。(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