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热点财经:奢侈背后——“挥霍主义”诱惑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7:54 人民网

  如今,中国已不再是过去落后的、被“洋鬼子”们不齿的中国。相反,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商家眼中的“肥肉”。

  提到奢侈品,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华而不实的物质,还有就是冲进脑海里的无数个零、吓死人不偿命的价格。在词典中,所谓“奢侈”是指“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既然是“过分”,或多或少包含着贬义,那为何奢侈品还有这么强大的市场呢?原因只有

一个——世风使然。

  月饼的“霉变”

  中秋节的到来,自然想到月饼。作为民俗食品的月饼,是一种亲情、团圆和怀想的象征物,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富有特色的文化。在众多诗词中,描写中秋的诗词也不尽其数,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仿佛看到月圆之时,几位酒朋诗友登山赏月,举杯邀明月,品着像月亮一样圆的饼,对着星空抒情作赋。中秋的浓浓之情,不言尽在其中,是一种雅致,一种文化。

  而今天的月饼却已演变成了一道程序、一项摆设、一份时髦的消费、一种令人望而却步的文化。这种上千元、上万元的月饼,正让这种文化发酵、腐烂。

  时代的进步,让月饼成了工业时代模具下的产品,花样越来越多,“味道”却越来越淡,豪华的外衣包装下,颠倒了月饼原本的内涵。先是从新闻中得知安徽合肥的一家礼品店做了几枚银制的月饼礼品,后来又报道说河南郑州一家老牌金店摆出了9克纯金的黄金月饼,1888元一盒的“西关第一月饼”,早已不是稀奇之事。9999.99元的天价月饼、金箔月饼、钻石月饼——豪华月饼贵得让人不免咋舌。而从事月饼销售的人员说,天价月饼根本不愁销售不出去,反而相对于几十元、几百元的月饼,越贵的越好卖。像西单购物中心售价3660元的月饼刚上市就行情大好。有的商家还直接打出“欢迎企业来订购”的标语。豪华月饼通常是企事业单位购买,公款消费成为月饼市场的主力军。就像天价烟酒一样,尽管有人大喊造成很多不良影响,造成种种“社会问题”,但是依然有很庞大的市场,有的甚至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月饼不再像是月饼,已脱离了月饼特定的内涵,而变成套装食品或时尚礼品。把名酒、名茶、古钱币、或18K金等等昂贵饰品塞进月饼盒里,让简简单单的几块月饼,骤然间变为高档礼品,从几块钱的月饼成本翻升为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让月饼不再注重吃,而是注重“衣”的讲究。月饼礼品的包装虽然是精美的,可是当月饼取出时,那空空的盒子又有何用?又能代表什么?就好比人去楼空时,温存的恐怕只有废弃的东西,连点气息都没有的奢华。然而那么多的纸盒要砍伐多少棵树木,原本提倡植树造林,节约省纸,甚至提出无纸化办公,可是细想想,这边省那边废的方式,何时才能够达到节约的标准呢?吃在嘴里的黄金月饼,真的有比脱去豪华外衣的廉价月饼甜吗?奢侈月饼的甜与苦,恐怕只有购买者知道吧。

  “砖头书”=“装饰品”

  近日报载,全球限量发行300套、首次出版的线装本《四库全书》正式面世。发行商虽然打出“皇家用书也能进入百姓家”的口号,可是高达39万元的售价和需用8个书柜才能装下的“大砖头”,谁又会请它进家门呢?

  书是文化的结晶,书中自有黄金屋,曾被誉为不出家门便可知天下事的地方,它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是不言而知的,书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伙伴。书里包罗万象,但是像这种砖头书,实际上是买书人不看,看书人不买。没有文化的人,想借以搬回家中撑门面,显示自己的书多,反衬自己知识渊博。可实际上,看看他们买的书就可知,他们只是空壳。因为看书的人都不会买那种外表好看,实际并不适合自己的书。例如大部头的《辞海》、《四库全书》等一般人都是用不着的,它们是高校、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为学者的研究提供资料的书。而现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购买力的提升,营造了家庭阅读氛围的建设。“书架工程”、“书房工程”使图书馆的阅读条件搬进了家门,而“砖头书”也因此长驱直入,进驻家庭。对于这些价格不菲的书,其实用性只在于欣赏,难道真的可以和自己的文化底蕴相挂钩吗?还有就是书价高得离谱,例如前几天去书店看书,发现《上下五千年》只是改了包装,穿上了华丽的外衣,用彩页印刷,一套竟然卖到545元,比以前的价格翻了几翻。让读者看得是胆战心惊,全没有了文化的亲和力和渴求的欲望性。这些书的图书功能日渐消褪,而作为“装饰品”的功能却日益提高。

  相比之下,实用经济书才是我们理所应当的选择,不求华贵的外表,而是注重内涵。前不久,在王府井书店,迪士尼大礼盒以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形象上市,它不仅是送孩子们的佳礼,还是小朋友充实自己的宝库。它以38元的价格销售,打破了奢侈书的界线,让小读者们不再为价格止步。让原本奢侈书变为了实用书,才是正确的途径。

  在西单图书大厦,那些豪华礼品书专架虽然很显眼,2000元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2450元的《人类文明史图鉴》、还有近5000元的《二十四史》等等均气势不凡,但很少有读者的驻足,就像羊群里的骆驼,独树一帜,有些孤独。对于书而言,它的功能就是充实人们的头脑,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不是一种浪费。而若把它变为装饰品,从金钱、从资源等各个方面考虑,都应属于一种奢侈,一种浪费,在当今提倡节约的口号下,是不是也应该让书重新回到原有的轨道,让它拥有原本的功能呢?

  新兴消费的风靡

  自5月中旬以来,有关“奢侈”的各类活动已频频光临中国,促成了新兴消费的风靡。据各种调查显示,68.8%的受访者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奢侈品,56.7%的受访者为此曾有过特意积蓄一段时间的经历,受访者在奢侈品上的年消费达到了人均22062.8元。而且大部分消费者是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而国内奢侈品消费者达1.6亿人。

  爱上奢侈理由之——为面子:

  一名在外企工作的职员刘小姐,26岁,她坦言,由于周围同事大多很重视穿着,尤其是来自香港、台湾的同事,对名牌青睐有佳,耳濡目染,越来越多的公司同事便购买名牌,从小的化妆品兰寇口红、SK-II的面膜、CHANEL的香水、DIOR包包、品牌众多的套装到大的名牌车、豪华住宅——公司俨然成了秀场,名牌代表身价的地方。

  爱上奢侈理由之——奖励品:

  一名部门主管28岁,奢侈宣言:不为面子,不求舒适,只是为了激励自己。她说:“在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看时尚杂志,每次看中的那些服装饰品,都要四五位数,就恨得牙痒痒。所以就暗自下决心,等将来挣了钱,一定要让自己的衣柜成为名牌的天下。可是当我上班后,发现挣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对工作进入了疲倦期,找不到工作的动力,有些失去信心。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我用‘移情’法来激励自己,就是买名牌货鼓励自己,疏解压力。每当想到有中意的东西等着自己去购买,就开始拼命工作,找到了动力。”

  爱上奢侈理由之——追求生活:

  有人认为,奢侈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梦想,是生活质量水平的体现。有位职业是律师的女孩,她的观点就是:“女孩子最应该追求的是体验,生活‘奢侈’的体验。自己赚的钱就应该花在这方面,不但当时非常享受,而且以后与朋友同时聊天的时候,总是一种很好的谈资,每当我跟人谈起我买了1600块的票去听‘花蝴蝶’玛丽亚·凯利的演唱会,等黄牛票看多明戈的上海大剧院音乐会,一个人连看九个小时的《指环王》首映式,别人就会对我另眼相看,我喜欢这种被羡慕的感觉。”

  不管是以何种理由爱上奢侈品,奢侈品渐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例如在北京前几天举行的汽车展,有的豪华小轿车成本价不过百万,但是展出时的售价是上千万,可这类型的奢侈车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人预定、抢购一空。商家还为货源的短缺,大忙一番,赶紧从车厂再调入新的款型,补缺被预定车的空位。还有在北京香山附近新建造的高档别墅区,售价为3000美金一平方米,即使是这么昂贵的价格,据业内人士透露,依然有很好的销路,而且在还没有开盘的情况下,光内部销售预定就已有五栋。购买别墅的人通常是把它当作第二住所,为了更好的休憩,更好的享受生活,即使是上千万的房子也依然购买。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够体现生活质量和水平,才能够体现他们是贵族,才能够满足他们拼命工作的心理需求。

  奢侈的背后

  在生机勃勃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有庞大且年轻的消费群体。“月光族”、“新贫族”、“百万负翁”等越来越多的消费敢死队,为了追求奢侈品,而付出辛酸的代价,引起有识之士的忧思。

  27岁的就职公关公司的程小姐,就是单位里出名的“月光女神”。收入近5000元,而且没有任何家庭负担,是同等条件下经济水平较好的年轻女性。可是每到月底,她都会苦苦的看着一堆账单,期盼月初的工资日快快到来。更不要说她工作六年来,有任何存款或积蓄了。习惯刷卡的她并不知道为何这么快就把钱花光的原因,后来还是在母亲的监督记账下,才知道钱的去处:出门必打车,交通费近千元;三天一小聚两天一大聚的朋友聚会与应酬,花销近两千,剩下的花在名牌服饰化妆品上,一笔笔账算下来,有时每月还要透支1000元左右。她妈妈最恨她天天捧着精致的时尚刊物,不是邮购国外精品,就是要去香港血拼购物。一件10元成本价的T-shirt,贴个牌子就卖四五百。但是在女儿的眼里,她所追求的生活是父母永远不能理解的生活品质。在当今小资白领人士当中,大多认为辛勤工作,就是为了享受。追求“生活品质”成为“月光族”理所当然的挡箭牌。

  在大学的校园里,奢侈品也可以随处可见。一些爱美、盲目追求时尚的女孩们,往往每个月都会成为“月光女神”,甚至借用下月的生活费而满足当月的奢侈。大部分的学生都经历过,省吃“减”用,甚至每天只吃一顿饭,或是经常为了攒钱,靠吃泡面食品生活,就是为了购买名牌化妆品,名牌首饰,名牌服装。

  在现代的城市里,“百万负翁”日益增多,很多“负翁”会把贷款买房买车看成是一个消费观念,“父母帮出首付,自己出月供”这几乎已经成了现代年轻人买房的普遍模式。有位朋友是电视制作部门的技术人员,月薪在2000至3000元,可是他每月除吃的花销就在4000至5000元,因为他要月供房子贷款,供女朋友花销,最后弄得自己不得不利用很少的休息时间,再去做一些私活补贴生活开销。

  社会学家认为,这种一步到位的负债消费方式,同样有炫耀性、攀比性消费的心理存在。王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为了成为“有车族”,买了一辆漂亮的小轿车。买车的念头在他脑子里徘徊已久,但是养车比养孩子还要贵。眼见一起的朋友们都纷纷买车,日子逍遥,总觉得自己打车特别没面子。所以为了不丢份儿,王先生终于下决心,贷款买了爱车。虽然每次开车出门,不时招来羡慕的眼光,可是看看每月只在手上停留片刻的薪酬,王先生就一阵心痛,实在得意不起来。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家庭。据悉,上海、北京两地居民的家庭整体债务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55%和122%,青岛、杭州和深圳等中等城市的居民家庭债务比例也平均达到了90%左右,而在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2003年的个人平均负债比例则只在115%。

  “用明天的钱过今天的奢侈生活”早已家喻户晓。由于年轻人的过分自信,也让许多“负翁”收到银行通牒,媒体介绍说,产生负债的原因是以住房按揭和汽车按揭为主的个人消费贷款,这些“负翁”中不少是月挣1000元,却要还1500元的债!奢侈品的时代,真的来临了吗?但愿不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奢侈。(实习记者杨柳本刊记者章功)

  《时代潮》(2005年第十九期)

  New Page 1

  中国奢侈品风潮透视

  

热点财经:奢侈背后——“挥霍主义”诱惑中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40岁、年收入24万元的人群是奢侈品的主力消费者,这个人群的数量约1000万人1昨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题为《中国:新的奢华风潮》报告的“奢侈”观点,引得业内一片争论之声。

  报告还公布了一组数字,用以说明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趋势: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每年销售额为20多亿美元;预计从现在到2008年,年增长率为20%;到2010年,中国将有.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到2015年的年增长率为10%,届时,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到2015年,中国消费者将像日本消费者一样具有影响力,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29%。”报告中这样写道。

  事实上,自今年5月中旬以来,有关“奢侈”的各类活动便频频光顾中国。5月18日,首届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行业高峰会在上海举行;6月,时尚大牌PRADA的时装展在上海和平饭店高调登场;更引人注目的是,奢侈品的全球性盛会——每年在摩纳哥举行的国际顶级奢侈品展览也将在今年10月驾临上海,再次拉开奢华的大幕。

  在人均GDP还只有8000元人民币左右(约合1000美元)的当前中国,我们的消费能力有这么猛吗?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有1000万人的规模吗?到底是什么人在追捧这些奢侈品?》》》点击阅读

  相关新闻:中国谁最“奢侈”:年收入24万 年龄20—40岁

  奢侈品时代真的来临?国人到底有多阔

  

热点财经:奢侈背后——“挥霍主义”诱惑中国
过去提起奢侈两字,会令人联想起毛皮大衣、劳斯莱斯和劳力士手表。而近些年来,在后工业化和后物质化的西方国家,奢侈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炫耀财富已不再是奢侈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平时难得收获的生活体验。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浪琴和雷达手表,梦特娇和鳄鱼T恤还曾经被国人认为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那时人们对于西方国家的消费想象更多地建立在这些在现在看起来最多处于二线的品牌基础上。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然而短短的几年间,情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越来越进入了西方顶级品牌的视野。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法国巴黎百富勤的报告则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该机构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将达到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达到62万元。分析师认为,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率还会不断上升,预计将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2020年的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在国际咨询行业享有声誉的毕马威咨询公司,日前公布了一份针对中国消费品市场所作的调查报告,报告称中国是蓬勃发展的消费品市场,报告还显示受访的绝大部分在中国经营消费品的外国公司都乐观地预计,今后5年内将达到盈利阶段。

  此前有关报道说我国极有可能在今年底开征奢侈品消费税的新闻,也引起了读者的很大兴趣。虽然最终没有了结果,但是至少反映了民众对这个事情的高度敏感。

  “到中国去1这已成为全球奢侈品品牌的流行语。伴随着中国消费实力的快速增长,奢侈品品牌进军中国的节奏正在加快。北京日报报道,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达50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奢侈品市常

  

热点财经:奢侈背后——“挥霍主义”诱惑中国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旗舰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代表了品位和财富的高级钟表、珠宝制造商卡地亚,自1992年开始在中国经营,目前在中国已有3家精品店,30余个销售点。卡地亚今年计划在中国再开7家专卖店。高档女装品牌普拉达(Prada)计划在明年底之前新开15家旗舰店;男装品牌Zegna计划在其已有的42家零售店的基础上,在十多个城市再开两家旗舰店和16家规模较小的专卖店;而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子公司路易·威登则计划今年在中国再开4家旗舰店。古奇刚刚在国贸商城和上海商城新开了两家分店,这样,它在中国的总店达到了7家。

  不久前《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经济腾飞让中国诞生了不少买得起游艇的富豪。但中国富人还不流行这个,中国现在对私人游艇限制还比较严。文章认为,10年内33米长的游艇在中国将有市场,甚至不远的将来75米长的游艇在中国也能找到买主……》》》点击阅读

  相关新闻:奢侈消费别太热 不让富豪牵着鼻子走

  商品包装如何回归“适度”

  谁妨碍了我们“节约”六大痼疾有待消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