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发展对策——以“多彩贵州”彰显民族审美优势为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8:54 贵州日报

  一台“云南映象”使彩云之南的云南光耀四海,一曲“康定情歌”令天府之国的四川名扬世界,一个“大地飞歌”让八桂之乡的广西迎来八方宾客,一场上千万人关注、数百万人参与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唱出了贵州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风采,“它让贵州在全国人的眼里变了样,大大提升了贵州的形象”(作曲家徐沛东语)。一场歌唱大赛能显示如此巨大的张力,从表象上看是政府高度重视、市场成功运作的结果,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再次印证了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市场化背景下,只要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在其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取向,

并在现代条件下对其审美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提炼、提升和弘扬,以彰显民族审美优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就能在保持民族个性的同时取得巨大成功。

  “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据说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潮;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有的人期望并相信,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文化一体化,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将推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也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文化上就不能与“世界主流文化”亦即资本主义文化格格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但这决不是必然要削减乃至泯灭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本质特征,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文化的多样化。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同各民族的精神本性和历史传统紧密相连的,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思想、文字、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马克思曾生动地论述精神世界的客观多样性:“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的确,只有各国民族文化以各自特有的色彩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世界文明的百花园才能呈现出姹紫嫣红、春色满园的繁荣景象。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并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是波澜壮阔、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肥沃土壤。而有着悠久历史、经过千百年创造和积累的传统文化,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长提供了不竭源泉。同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是大胆地开放、合理地吸取,越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文化最重要的两个特性,一个是时代性,一个是民族性。所谓时代性,就是说应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民族性,就是应始终保持中国的特色。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会落后;失去了民族的固有血脉,也就没有了根基。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或者说世界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单一价值体系的所谓“全球化”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维护我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化”掉,从而保持民族文化和民族的独立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应对挑战,关键是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在民族文化问题上,争论最多的是如何处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文化共性和少数民族文化个性的关系、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变革创新的关系。民族审美文化之所以有魅力,之所以能以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存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能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作用,在于它是少数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一种对美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更重要的是,要把存在于民族审美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提炼和提升,找到本质性的东西,然后在现代条件下加以弘扬。保持民族特色不是要让少数民族继续过以往那种简朴的生活。让少数民族继续过以往那种简朴的生活,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特色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自然形成、历史地积淀下来的。

  民族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实体,往往以地理生态、民俗习惯、语言传统为社会心理媒介,深刻地影响着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民族精神与音乐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作为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艺术门类,是民族心态的独特体现。一般地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正是这些不同之处,才构成了各民族音乐艺术的不同特点,从而培植了各民族不同的音乐审美趣味。正如黑格尔所说:“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可以说,人类一切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色。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环境、人文背景、宗教信仰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具有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这种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而积淀下来、为本民族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承袭的民族思维定势、道德观念、审美意识、价值准则、性格禀赋、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等等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审美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文化以灵魂和生命,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作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力量,民族精神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是以“热爱贵州、唱响贵州、建设贵州”为主题,采劝党政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媒体搭台、文化唱戏”的运作模式,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形成组织和宣传的新构架。上百万人参与,数千万人关注,一支支歌唱贵州的歌曲,唱出了贵州人的志气,唱出了贵州人的信心,唱响了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主旋律。自从歌唱大赛启动以来,多达5万多个节目,1800多场比赛,340万群众直接积极参与,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边远乡镇,“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成为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争看歌唱大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歌唱大赛成为贵州各族群众激励斗志,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大课堂;歌唱大赛是奉献给贵州各族群众的文化盛宴。正如参赛歌曲《多彩贵州》里一句歌词所描绘的:“你到贵州走一走,不禁纵情放歌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讴歌祭调、谣谚传说一直到各类迁徙、叙事、自娱的民间歌舞艺术得以流传的心态环境;也有从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鸡卜星历、地戏、阳戏、傩戏、花灯一直到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民族图案及工艺品得以存在的精神氛围……表现出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它的多样化格局和灿若云锦般的辉煌。

  贵州具有独特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粮食,世代以歌为乐,以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正是这种对民歌文化的传承,才让一代又一代人领略到侗族大歌的优美。侗族大歌是多声部歌的总称,它有“鼓楼大歌”、“声音大歌”、“礼俗大歌”、“男女大歌”、“儿童大歌”等,将原本十分不谐和的二度音变成“天籁之音”。听侗族大歌那奇妙的无伴奏多声部和声,不由想起了那山、那水,还有那里的鼓楼、风雨桥,这歌声与那片土地,是如此的和谐。

  布依族的布依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在美丽的布依族少女清脆歌喉伴唱下,几位布依族老人熟练地奏响乐器,并不停吟唱起来,犹如仙乐飘来,让人顿时陶醉在幽远的意境中。八音由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月琴等八种布依族乐器组成,曲谱有十余种,著名的有《贺喜堂》、《迎客调》、《正调》等。八音只有固定的曲谱,没有固定唱词,一般都是根据场合用布依语演唱。

  植根于贵州独特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除了设置常规的美声、民族、通俗组外,还专门设立民族民间唱法组,在我国为独创。从歌声绕梁的苗乡侗寨到鹤鸟翩跹的彝乡草海,从红军曾经四渡的赤水河到风景如画的茂兰喀斯特丛林,从工厂到农村,从校园到军营,从机关到商场,处处回荡着贵州各族儿女的欢歌笑语。无论是垂髫少年,还是华发老人,都在以饱满的热情深切地关注这一文化盛典。

  民族民间唱法组所有参赛歌手都来自民间,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所演唱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不管是观众还是评委都对贵州原生态的音乐赞誉有加。这些在大山中土生土长的歌手,用他们淳朴、无修饰的歌声,体现了贵州各民族的特色,唱出了贵州的真山真水之情,展现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魅力,苗族的飞歌、水族的水歌、汉族的劳动歌等等,仿佛无穷无尽,充满了生命力,就像他们赖以生存的那片山山水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人类追求的不仅仅是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中华文化历来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侗族大歌已达“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来自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的歌唱大赛评委给予民间唱法的选手们极高的评价,一致认为选手们的演唱很淳朴,体现了贵州各民族的特色,唱出了贵州的真山真水之情,誉为“天籁之音”。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实践充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像贵州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手段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之所以取得成功,皆因其彰显了民族审美优势的无限张力。

  党的十六大对待民族精神的立场是既主张“弘扬”,又强调“培育”。也就是弘扬在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不断演进而成的传统民族精神,培育其现代生长着、发展着的民族精神,主要是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民族精神。“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进一步证明民族精神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能够有机融合,显示出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些演变趋向。

  作者:周蕾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