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阿丘,央视的汕头籍主持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6:33 大华网

  他生于汕头,虽然少小离家、乡音已改,但骨子里仍带着潮人勤奋、内敛的传统秉性。

  他虽然学的是政治教育专业,但在31岁的时候,却拿到国家一级编剧的职称。

  虽然他的普通话很“普通”,却因独特的风格被央视相中,主持新闻频道《社会记录》节目,在业内掀起一场关于新闻主持人标准的争论。

  这个在央视闯荡的汕头人名叫阿丘。

  不经意走进央视大殿堂

  阿丘最近越发忙了。

  综合频道中,《社会记录》节目的收视率近期一直保持在前两位。应观众要求,从今年3月1日起,阿丘主持的《社会记录》,播出时间从原来每晚的11点40分,提前到了晚上10:05,走进了央视的黄金时段。国庆期间,他主持的节目《人物秀》正式推出,新闻频道准备把它办成常规节目,每周六晚播出。从10月下旬开始,已制作完毕,由阿丘主持的《魅力名镇》节目即将开播。第四套的节目《两岸万事通》也邀他当主持人。从垃圾时段、次要栏目到黄金时段、主流节目,阿丘的央视之路渐入坦途。

  阿丘走进央视多少有些戏剧性。

  1989年,阿丘大学毕业,并被分配到南宁棉纺织印染总厂工会。因为很喜欢写些东西,他编了些剧本,并获得了一些大奖。1992年,阿丘调到了南宁市艺术剧院,当了一名专业编剧,并在广西电视台兼职主持旅游、娱乐、科教等节目,闲时还亮相于各种晚会。

  31岁时,在众人一片艳羡的目光中,阿丘评上了国家一级编剧。头上的光环很耀眼,他却开始审视自己:职称算是到头了,但要做一个纯粹的戏剧人,要写一个像《雷雨》那样的大戏,没有一定的人生积累、人生感悟,绝对是做不到!他想放一放,想做电视,刚好湖南经视相邀去北京做个电视人。于是,他跟单位打了声招呼,就毫无顾虑地跑到北京去了。

  节目做得很辛苦,到了2003年,节目几经起伏,阿丘有些心灰意冷了,打算收拾了回广西,继续做一个戏剧人。那天,他正想去定火车票离开北京,突然,一个电话打来:“中央电视台要成立一个新闻频道,有一档午夜节目,看到你在广西电视台主持的节目,觉得你很合适,两天后来做一个样片吧。”面试两天后,又接到电话,“哥们儿,过来开个会。”“开什么会?”“入组了,就你了。”

  “哇,这样的主持也能上央视?1

  讲句话伴着N个手势,还经常弄个道具秀一下。不仅如此,讲到“妙处”,常常挤眉弄眼、指指点点,表情很是丰富,语言极尽戏谑调侃,像在说评书。阿丘主持《社会记录》时的这套“招牌表演”,完全颠覆了央视主持人的“端正”模式。

  节目一播出,观众中就炸开了锅。阿丘收到了很多反馈信息。虽然坏的好的是四六开,但那些负面的话有些也很极端,甚至有的人很想从荧幕里把他揪出来,一顿打死。

  同行中也引发了争议:连普通话都还没说准,就能到央视当主持?!不断有好心人“指点”阿丘:不妨学学某某某、某某某吧,那样才更“正规”些,更“主流”些,才能在央视站得住脚啊!

  可阿丘竟然“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只有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坚持本色,才有可能让观众眼睛一亮。”“语言不是至高无上的标准,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内核才最重要。如何到位地向观众传达信息,才是主持人要完成的。”

  坚持就是胜利。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以前挑剔这个节目的人都来信来电说了,这个人以前我看不惯,最近看了几期看惯了,习惯了觉得他还行。

  就这样,在其他一些花了很大投入,拥有大牌主持人的栏目纷纷落马之时,事先不被看好,被安排在午夜这个容易被人忽视时段的节目《社会记录》,播出后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欢,收视率不断上升,成为央视收视“黑马”。

  戏剧化的主持特色原来源于编剧主业

  当听到别人评说他的风格如何如何时,阿丘总是不失时机地纠正说,节目就要求他那样,那是对他的定位,目前,他还谈不上什么风格。

  阿丘说,他曾经请求编导,把他当成演员来看更好。他曾在上海戏剧学院学过一年的编剧,身上的戏剧元素肯定多一些,在表达方式上带有自己的特点。戏剧要求描述一件事情时要情绪化,要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要绘声绘色要渲染。因此在节目主持中,情绪上来了,各种动作、表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点正好符合《社会记录》的要求。这档节目叙述的新闻故事贴近民生,有时有一点儿八卦。“我不喜欢正襟危坐板起脸很严肃地说新闻故事,我们想让新闻轻松起来。”而央视的绝大部分节目主持人都是科班出身,他们接受的是正统的播报方式教育,做这种节目反倒不适合。

  阿丘说,这也是央视发展的现实需求。传媒需要新面孔,传播方式也应多样化。电视观众审美也是多样化的。央视这么多新闻节目,不缺广度也不缺深度,就是少点个性,阿丘非常干脆地承认,他的主持的确比较另类,他就是要搞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有别于所谓的“传统”、“主流”。

  在普通观众眼里,以往的新闻一出来总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阿丘他们试图有所改变。在节目中,阿丘评论的大多是“小事”,采用的是“我”这样一种个人化的语气,体现的是平民化的视角、语态。当然,该说什么样的话,表达怎样的观点,如何把材料串起来,事先还得经整个节目组讨论。节目录制后,还要层层审批。“我只不过是将这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用较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让观众觉得更亲切、更平等、更真实,更能接受,印象也更深刻。”

  理想是写部像《雷雨》那样的大戏

  如今,针对阿丘适不适合主持《社会记录》节目,应不应该当一个主持人的议论已经悄然偃旗息鼓,但由他引发了的关于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什么标准,主持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等的大讨论却是余波未荆

  阿丘对此非常超脱:其实这不用去讨论,只要是对节目有利的,对传播有价值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我只是一个中央台比较大胆尝试的一个棋子,我很有幸成为那个棋子,而且现在逐渐可以总结出,只要你敢于挑战,敢于有创新的意识,对人、对社会的态度不会偏离的话,一定就会成功。

  阿丘说,讲到这,还得感谢广西电视台给了他展示和发挥的平台。他当时主持过一档叫《百姓专利》的科教节目,专门介绍各种民间的小发明、小创造。科教节目本来比较枯燥,但由于电视台领导的开明,放手让他在主持中极尽编剧之能事,节目因此做得很生动,很有卖点,受到观众、同行的好评,在全国评比中名列前矛。正因如此,《社会记录》栏目的领导才会在广西台的节目中注意到他,才有后来发生的一切。

  成为像曹禺那样的戏剧家,写出像《雷雨》、《日出》那样的艺术作品,这是阿丘的理想。“没有一项工作能一生不变。做为主持人,总有不适合出镜、过时、下岗的时候,编剧才是我的主业。现在活得比较闹,没有心机写东西,人生的积淀也还不够。到了那一天,能沉下心来,就要写一部戏,一部大戏。这是我一直以来没有实现的目标。

  镜头前后反差很大,骨子里很“潮汕”

  尽管在镜头前比较“另类”,但镜头后的阿丘却相当“潮汕”:勤奋,不张扬,待人接物得体,在同事中、朋友中有较好的人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虽然在汕头生活的时间很短,但从小耳濡目染,受父母的影响非常深。按我的理解,潮汕人的秉性,是勤劳刻苦、脚踏实地,重视乡情乡谊,团结,不失聪慧。还有,潮汕人都很重视教育,知书达理,重视家庭观念,很传统,这些都是非常让人引以为豪、受益终身的。”

  小时在汕头,阿丘就住在市区小公园一带。三岁时,他随父母出外,在贵阳、桂林等很多地方安过家。虽然很小就离开汕头,但是在上大学以前,每年春节,阿丘还经常回汕探亲,目前在汕头还有很多亲戚。“最近一次回汕头是1997年,那时礐石大桥还没修好呢。”“小时候会说潮汕话,说得很好,但后来搬过很多地方,各种口音都有了。现在,在家里,爸爸妈妈还说潮汕话,而我只会听一些,讲不好。”

  最近在制作《魅力名镇》节目时,阿丘很留意有没有家乡汕头。结果没发现。阿丘觉得,汕头没有抓住这个宣传的机会,很可惜。“汕头乃至潮汕有不少很有特色的小镇,报上来都挺有竞争力的。这一届第一阶段已经评选完了,只好等待明年了,到时我一定记得通知汕头参加。”

  阿丘说,汕头给他的印象挺好的。改革开放之初,特别是成为特区之后,汕头经济之繁荣,老百姓生活水平之高,在国内还是很有名的。但近些年来,汕头经历了一系列波折,经济发展落在了珠三角地区、甚至沿海其他一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城市之后,而且,在外面,除了给人印象会做生意外,其他各行各业鲜见有杰出人物。这让他觉得很失落。“这些与整个文化思维有关系。重振汕头,需要克服小富即安、偏安一隅的思想,要重新树立信心,开阔视野,勇于进取,主动融入北方主流文化,多出人才,齐心协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阿丘其人:原名邱孟煌, 1968年出生于广东汕头,祖籍广东梅县。国家一级编剧,小学就读于广西桂林,中学就读于广西宾阳,大学读的是广西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1989年分配到南宁棉纺织印染总厂工会,1992年调入南宁市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199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进修一年,2001年获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同年应聘湖南经济电视台北京节目中心任节目策划,200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任《社会记录》节目主持人至今。

  本报记者蔡毓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