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曙“居家养老”探新路(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1:58 人民网-华东新闻

  ●八旬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七旬困难老人有“义工银行”相助,有条件的老人可个人购买服务,“托老所”让老人走出家门享受快乐。荣膺全国惟一“居家养老示范区”称号的宁波市海曙区,探索出一条城市养老新路

  人口老龄化凸显城市难题

  走过宁波平桥社区一条弯曲的旧街道,一间安静的石墙门背后掩藏着一个老式的小院落。88岁的周莲舫老人就住在一楼。这里的采光不是太好,但地板一尘不染,桌椅床窗虽旧,却都干净整洁。看到前来的社区干部和服务员徐小妃,老人喜笑颜开。面对社区主任胡建萍的询问,周莲舫连连点头:“多亏了小妃,你看,家里干干净净,什么事情都不用伸手。每天还陪我聊聊,我交关(挺)满意!”

  周莲舫的满意,是宁波市高龄孤老们居家安心养老的一个缩影。她的服务员徐小妃,每天为她操持家务1小时。在海曙区,像周莲航这样8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有603名,由海曙区政府出资付劳务费,聘请服务员为他们上门服务。

  作为宁波市的中心城区,海曙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5.3万名,占全区总人口的17%,且每年以1至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这是中国城市的一个缩影。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人,预计到2015年总数将突破2亿人。同时,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东部地区主要的家庭形式,城市独居、缺乏照料的老人越来越多。这一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当城市老龄化日益成为城市发展越来越大的困惑时,海曙区以其卓有成效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探索出一条城市养老的路子。本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两岸四地社区服务交流大会上,海曙区获得全国惟一的“居家养老示范区”称号。

  三种模式各取所需

  海曙的居家养老,分为3种模式。周莲舫享受的是“政府购买服务”,即由政府出资,社区落实家庭服务员,每天上门服务1小时,服务成本为每人每年2000元。这一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今年3月起在全区65个社区全面推广,所需资金全部列入区年度财政预算。

  在周莲舫的床头,放着一部特别的电话机,这是社区为她安装的,每位由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床头都有。老人说,如果她半夜不舒服,只要按个按键,一会就有人来。这部电话机连接的是海曙“81890”服务网络,拨通按键后,电话自动接至服务台,很快就有人上门探望。

  第二种模式为“义工银行”。经统计,海曙另有826名70岁以上生活有一定困难的老人。为此,区里建立了一支居家养老义工队伍,主要由退休人员为主构成,义务对这些独居困难老人上门结对服务。每隔3个月,由区敬老协会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在听取服务对象及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按4个档次评定其服务质量。若干年后,当义工本人需要服务时,可提出申请,由市敬老协会统一调度义工为其提供养老服务。

  第三种模式为“个人购买服务”。区敬老协会和社区负责培训管理服务员,为有需要的区内老人上门服务。费用为每小时6.6元,其中1.1元用于服务员买保险。

  “托老所”里老有所乐

  闭户独居对老人身心无益,“让老人走出家门”成为海曙爱老敬老的又一内容。

  去年起,海曙区专门筹资300余万元,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起了一批“日托夜归”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有以成本价供老人用膳的食堂,还设有娱乐室、按摩健身室、阅览室等。老人们一起就餐、话家常,找回了以前“老墙门”的感觉。

  近日中午,记者走进尹江岸社区服务中心,七八位老人正在说说笑笑吃午餐。每天的聚餐,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老人们说,这里的饭菜特别香,说说笑笑,心情非常好。

  老人们告诉记者,社区干部都把老人当亲人,看病时,社区干部陪着去,刮风下雨,上门送饭,每年还组织活动,带他们出去看外面的世界。“这样的生活,真是以前不能想象的老来福!”

  大处着眼,小处算账

  居家养老意义何在?海曙区副区长许义平算了一笔细账:建敬老院,平均一张床位需要5万元,而且很多老人不愿住。对政府来说,如果把7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养老包揽下来,等于要建8个拥有200张标准床位的敬老院,财政投入需9000万元。而海曙现在每年财政投入150万元购买的养老服务,价实质优,又符合传统习俗,受到老人和子女的青睐。

  据记者观察,海曙区这套居家养老模式之所以初获成功,一是制度设置好,二是服务做得细。

  区政府负责出资、制订政策,具体的运作却交给了一个机构———区星光敬老协会。这是全国第一家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性非赢利机构。这项政府干不了、企业不愿干的活,被敬老协会搞得有声有色。

  星光敬老协会会长崔德海介绍说,协会负责服务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培训。政府购买服务中的服务员和义工,都先由协会进行培训,然后会同社区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深得周莲舫信任的服务员徐小妃,原本是平桥社区的下岗工人。徐小妃说,受培训的过程让她真正确立了服务的意识,对老人,她不但认真地做好服务和护理工作,还用心与其交流。一位卧床的老人得了褥疮,她毫不嫌弃、精心照料,老人的健康恢复很快。现在,她服务的4位老人都对她非常信赖,有的把家中钥匙交给了她,真正把她当成了一家人。服务的过程,让她深深感到了自身的价值。

  《华东新闻》(2005年11月23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