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挑战项目”到“挑战学子”(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1:58 人民网-华东新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切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对创新人才本身的尊重,才是对创新活动的最大认同和鼓励

  被外界称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界的“奥林匹克”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历了16年的演变、发展,今年有了些新变化———正在上海举行的第9届“挑战杯”赛首次推出了“挑战学子推介会”新环节。

  所谓“挑战学子推介会”,就是在参赛大学生与企业及科研机构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给原本隐藏在参赛项目背后的大学生们以自我展示的机会。即在这个以展示科技成果为主的活动里,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参赛大学生们首次被组织者推到了“聚光灯”下,成为这次竞赛活动的焦点。可别小看了这微小的变化,正是这个新环节,令“挑战杯”赛有了某种标本意义———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切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对创新人才本身的尊重,才是对创新活动的最大认同和鼓励。

  一直以来,“挑战杯”赛把自我定位在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交流的一场盛会,而各高校也将参赛目标落实在新创科研项目获奖数目的多寡上。早些时候,学生们被动地接受选派,定项目、定指导老师,完全以竞赛为导向,甚至在关键时期搞突击。而每年的赛事过后,最受关注的统计数据是,有多少个项目参与竞赛,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是否又创了新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了多少。

  这数据固然能够反映“挑战杯”竞赛的业绩,但它们却并非这项竞赛活动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检验这项竞赛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于它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力,它是否帮助唤起大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并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上创新之路。对于参赛高校而言,他们之间的竞赛也不只在是否夺冠,而在于是否在自己的校园内形成了积极创新的氛围,在于是否产生并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变过去“以项目为本”为今天的“以人为本”,给积极投身创新活动的大学生们有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符合科研事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正如一位参与此项竞赛活动的企业管理者所言:签一个人比签项目更好,有了人,才可能真正把试验成果带到市场上。

  “挑战杯”赛的经验同样适用于我们社会上举办的各类创新赛事。在这一点上,一些跨国公司就精明许多,他们经常组织或者参与到类似的小型科创比赛中,尽管在这些比赛活动中,他们未必能够签下一项可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科创项目,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赛事为企业储备下成百上千的人才。

  希望更多“挑战学子”从各种各样的科学创新活动中脱颖而出。

  《华东新闻》(2005年11月23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