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内外因素导致认知偏差客观看待重塑真实自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4:5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郭韶明

  针对这种“自知”与“他知”的错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真实的自我和一个观察中的自我(即别人眼中的自我),自我认识的最终形成就是三者之间的不断统合。统合的程度越高,自我认识就越真实,如统合程度不高,就会出现较大偏差。“但很少有人自我认识完全真实,这与外界的成长环

境有关,与自身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关,同时也与他人固有的个性与看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蔺桂瑞介绍说,自我认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选择、内化别人的看法而逐渐形成的。这种“自知”与“他知”的偏差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明明长得很漂亮,却觉得自己不好看;明明能力很强,却总说自己这个干不好,那个也干不好。其原因是,这些人潜意识里无法接受自己的优点。那么,他的这种看法是如何形成的呢?是由于外界曾经的评价扭曲了他对自己的看法,使他不明白哪些是自我真实的部分,哪些是别人强加的。把外界反映的虚假信息当成真实,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重要他人的评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个时候如果对孩子评价不当,很容易发生自我认识扭曲。”蔺桂瑞强调。

  心理学上有一个“乔韩窗口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四块领域:一块是公开的自我,也就是透明真实的自我,这部分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第二块是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第三块是盲目的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第四块是未知的自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

  这四块领域在每个人的内心比例却大不相同。一个人公开的自我占的比例越大,活得越真实。“四块领域的分布比例与一个人的交往方式有很大关系。”蔺桂瑞说。“有些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自我展示,‘秘密的自我’占了主导,随之引起猜测,最后别人看到的他与实际的他可能就截然不同。”她举例说,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友好和蔼,可大多数人偏偏认为这人很严肃,难以接近。可能就在于他没有表现出自己友好的特质,或只在少数人面前表现了,大多数人不了解。“还有人‘盲目的自我’占了重要地位,只看到并强化自己的优点,看不到或忽视自己的缺点。这两种倾向都需要及时更正。”

  关于更正的途径,蔺桂瑞提出,应该在人际交往中尽量开放自己的内心,多沟通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最后使自我认识趋于客观。我们应通过别人,从经验中认识自己,反思自己。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偏差的产生纯粹是他人有问题,自己无法左右。蔺桂瑞提议,假如是这种情况,干脆不去理会,因为别人形成的固有看法是站在他的角度上看的,未必客观。比如,你自己不清高,表现得也不清高,但一个自卑、偏激的人看到你不先和他打招呼,就认定你清高。再比如,冷漠的人就容易把别人看得和他一样冷漠,善良的人总觉得别人也很善良。这些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评价标准把他的想法投射到你的身上,所以完全不科学,不必放在心上。“自信缺乏的人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信较足往往对自己有一个接近客观的评估。”蔺桂瑞提出几点建议:

  1.敞开自己,积极沟通。别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别人看到的优点可以让你更加肯定自己,提升自信。如果缺点被提出来,不应记恨,因为这也是完善自己的机会。

  2.勇于实践,多做事情。在尝试中不断认识自己,因为有时“未知的自己”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潜能还没有发现。

  3.勤于思考,勇于反思。有些人沟通了,也实践了,但不善于思考,不知道将他人中肯的评价内化到自我评价系统中去,也没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4.理性看待,妥善处之。对别人的评价要客观看待,不是别人的看法都对,缺乏自我判断、一味遵从,也就没有了自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