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号”种子的产权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7:18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一号”种子的产权魅力
株形充分利用光能的技术突破,使“郑单958”成为新一代的玉米高产当家品种,在全国迅速推广到1.2亿亩,被誉为“一号”品种。

  借助新法规,“郑单958”进行产权运营,培育出一个年营业收入达8亿多元的新兴种业,回过头来又“反哺”科研。

  超高产玉米的雏形

  近年来,玉米新品种“郑单958”以成倍翻番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

  焦作一带的高水肥区,原来习惯于种植大穗稀植型品种,现在转向了“958”。“单看穗不大,谁知一亩地打下来,比过去的品种重了100多公斤。明年准备全部种。”中站区农民鲁聘磊说。

  在习惯密植的驻马店、周口、漯河一带,“958”几乎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0%。过去每亩3500株以上就算密植,现在,“958”可以种到5000株以上。

  在全国第一玉米大省吉林,常年种植的4000多万亩玉米中,“958”今年已发展到1/3面积。以前,吉林当地品种不仅当本地的家,而且当过全国的家,现在却正在被“958”迅速取代。吉林省科技厅一位副厅长以开玩笑的口吻惊叹:“‘958’简直是场瘟疫!”

  据统计,自2000年一举通过河南、河北、山东和国家审定以来,“958”已累计推广1.2亿亩。这样的推进速度史无前例。现在,它已成为东北—黄淮海平原—西南这个中国玉米带的“一号”品种。

  育种人、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堵纯信说:“追求高产,是建国以来玉米育种的主要方向。如何实现高产?‘958’的创新点在于改变株形。这就好比太阳能热水器,早先的形状是板(片)形的,后来变成了筒状,能够更大面积地接触阳光。”

  焦作市农民鲁聘磊为这种创新的效果做了注脚:“958”的穗子籽行实,籽能长到顶,没有虚尖。”

  品种审定前的区试,被育种人称为“大考”。从1997年到2000年,“958”在和对照种的比试中,连年产量第一。其中,1998年至1999年,在国家区试中比掖单19号平均增产21.4%;1999年在武陟西滑封高产田,亩产达到927.3公斤。

  “958”被专家们誉为“超高产玉米的雏形”。专家们预测,该品种的应用寿命可维持到2012年。

  舍此便是侵权

  农民郭海军夫妇在焦作市中站区南朱村经营的种子销售点,业内被称为“终端”。

  农民鲁聘磊的种子就是在这里买到的。利用周围的10多个村庄还有和博爱县交界的优势,郭海军今年已卖出“958”种子1万多公斤。

  郭海军进货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焦作市怀川种业公司,即原来的焦作市种业公司。公司副经理晁兆非说:“公司所卖的种子占焦作市场的40%~50%,其中,‘958’占公司经营玉米种子的45%。”据他介绍,“958”1999年进入焦作时,进了1万公斤还卖不出去,今年卖了70万公斤,整整翻了70番。

  晁兆非说,怀川种业公司都是从省农科院金娃娃种业公司进的货。说起来,怀川种业算一级批发,县级公司算二级批发,再销售到众多像郭海军那样的“终端”。一、二级网络销售的价格变化不大,留利空间相对大的是像郭海军那样走家串户、比较辛苦的“终端”。

  在全国范围内,育出“958”的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是品种权所有人,被授予生产经营权的有4家公司:金娃娃种业、秋乐种业(即省农科院种业)、金博士种业,还有国内市场数得着的北京德农种业。这就是说,在国内市场上,只有这4家公司经营的“958”才算“正宗”,舍此便是侵权。

  种子生产集中在雨水较少、日照充足的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生产繁育基地数以万亩计。由4家公司分别出资、派员在那里进行。

  国内市场上的价格由4家公司协商确定。经过这样的一系列“保护”和共进共退,在市场上打起“假”来有网络优势,也比较方便。

  产权保护带来了多方面的效益。

  在甘肃,生产繁育的“958”种子每亩可达650~700公斤,给当地农民的增收和结构调整带来了变化。

  金娃娃等4家公司收益明显,其中秋乐种业公司去年纯利润上千万元。

  “958”今年的公司协商价格是每公斤7元。按一亩玉米需2.5公斤种子计,今年全国推广5000万亩就是8.75亿元,种业成为“958”种植之外的另一大产业!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种子法》鼓励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相结合。此前,为了保护植物新品种权、鼓励培育和使用新品种,国家还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实际上真正重视的人不多,“958”是河南省农科院最早尝试产权保护和经营的新品种。

  “起码延缓5年”

  拿育种人堵纯信的话说,没有10年左右的培育,出不来一个新品种,“958”几乎倾注了他毕生心血。对农科战线的众多育种人来说,像堵纯信这样幸运的毕竟还是少数。

  堵纯信回忆说,育种期间,由于经费紧缺,他不得不往返几十里路,和荥阳的一家单位结合,开展试验。

  随着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步伐加快,主要承担育种任务的河南省农科院一再感到经费紧缺。院长马万杰说:“我们的育种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和省里,但只能满足1/3的需要,其余部分得靠自行解决。”

  “958”的出世和成功的产权运营给所有权拥有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现在,不仅弥补了科研事业费的不足,而且还建立了科研发展基金,部分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粮作所的一位负责人说。

  “958”的成功运营在河南省农科院的大院里掀起了波澜。继它之后,棉油所获专利的无土栽培技术一次性获得技术转让费500万元。

  院长马万杰说:“我院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前前后后不下数千个。仅‘十五’前3年,经审定的品种就有67个,在全国同类农科机构中名列第一。其中,小麦新品种‘9023’全国年推广面积3500万亩,同样具有产权运营的潜力。”

  院科研处一位负责人说,以前,科研人员重成果,轻专利和保护,只要拿到审定品种,就算拿到了评职称的“硬件”。现在,人们的眼界放宽了,观念转变了。据悉,河南省农科院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并在2002年建立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基金”,鼓励创新和保护。

  随着几十家国外种业公司的渗入,中国育种和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对“958”的诞生和运营,美国先锋公司的一位代表说,它使我们在中国市场铺开的时间“起码延缓了近5年”。④6

  左图:育种家堵纯信和他的“958”玉米。

  □本报记者程梁李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