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奋进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7:18 红网-湖南日报

  

奋进之路

  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街道新景。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张新国 通讯员 刘波 谭孝任 李光平

  走进江华,你不仅会被这里古朴浓郁的瑶族风情与钟灵毓秀的奇山异水所陶醉,更会为这片热土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所感染。江华变了,变化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惊羡。

  荒坡坡上崛起耀眼新城

  要说江华的变化,人们第一个直观的感觉,便是城镇变大了,长高了,变美了。一条条宽阔整洁的街道,一幢幢精美别致的高楼,彰显城市的现代气息;飞檐翘角的建筑群、瑶家吊脚楼点缀其间,呈现出瑶城独特的民族风情。如今的江华县城,已成为萌渚岭下一颗璀璨的明珠。“水口这地方像一条狗舌子,县城建在水口太偏僻,对地方工业发展和县城建设都不利,要把县城搬迁到沱江。”1982年,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江华第二次回故乡时,对江华县城的发展作了明确的指示。1985年,江华县城开始了向沱江进发的历史性大迁移。

  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市场化经营,以超常的速度在沱江的荒坡坡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县里先后3次从长沙等地聘请城建专家对城镇进行修编,为瑶城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打破城建资金不足的瓶颈,1993年7月,县委、县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在永州市率先敲响了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锣声,以地生财,以财拓城,滚动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县城就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大格局。

  目前,江华全县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其中县城面积已突破1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21%,城区人均道路、公共绿地、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3.1、8.9和28平方米。县城沱江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萌渚路还被评为全省县城5条最美的样板街之一。

  山沟沟里奏响绿色旋律

  透视江华的县域经济,我们同样看到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奋进的铿锵步伐。

  江华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县,传统的“一根杉条撑天下”的格局长期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华的决策者就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并逐步形成了“封山育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增财,以财哺林”的经济发展战略。

  县里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帮助林农进行林业结构调整、建设商品林基地。全县形成了速生丰产杉木大径材、脂材两用松木林、干鲜果、木本药材等8大商品林基地,为林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绿了,水丰了,“开发水电兴江华”的号角随之在江华吹响。县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投资者开发小水电。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0.77亿元,已建成投产的电站有103座,并建成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共11座。不仅结束了占全县总面积2/3的林区无电网的历史,还通过广东、广西、华中电网3条通道向外输电。电力产业的勃兴,又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2004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418家,形成了以矿产、造纸、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完成工业产值7.44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近两倍。

  如今的江华,“圆木经济”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环保效益型经济。

  城乡大地遍吹文明新风

  在江华采访,你不难得出这样的印象:在瑶山,最美的房子是学校;在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是文化广场;而群众最开心的事,是民族地位与民族素质日益提高。

  多年来,江华认真贯彻执行民族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地位。通过“上派跟班,下派任职,强化培训,换岗交流”等办法,全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迅速壮大。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至2004年,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4235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55.8%;有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989人,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的56%。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是江华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华就被省政府授予“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时隔几年,该县又成为全省少数民族“两基”达标第一县。江华财政十分困难,但他们办教育舍得投资。近10余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6.61亿元,新建校舍26.17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学校危房。特别是江华一中从大山沟搬迁到县城,仅3年时间,就在荒坡上建起了一片占地300多亩的现代化校园,现已成为“省级示范性中学”。

  如果说校园是培养人的第一课堂,那么,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则是提升广大居民素质的最好方式。近些年,江华先后由县里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县城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起了翠园、中心花坛、盘王殿等8个文化休闲广场。他们将娱乐、休闲、健身与文明礼仪、公民道德、法制教育等内容融入广场文化,做到月月有赛事,天天有活动,寓教于乐。县财政还挤出资金,将江华民族歌舞团保留下来,成为全省独一无二的县级民族歌舞剧团。近年又建起了集教学、培训、演出于一体的民族艺校,专门培养讲瑶语、唱瑶歌、跳瑶舞的瑶家文艺新秀。猴子脚村长鼓队、漕渡村瑶歌队等13个民间瑶文化艺术群体,每到农闲时节或逢喜庆节日,他们都要与周围的瑶民聚在一起又歌又舞,成为瑶乡一道靓丽风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