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孩子远离网络迷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7:35 大众网-齐鲁晚报

  核心提示

  网络迷信,将迷信与科学技术扭在了一起,迷信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后,迷惑着数以万计的网民,特别是抵制力弱的青少年。

  11月22日,记者在某搜索网站输入“占卜”二字,反馈出235万个查询结果,输入“

算命”二字,则反馈出426万个查询结果。面对大量的年轻网民,如何让孩子远离网络迷信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

  网络迷信向孩子渗透

  11月20日,省城庄女士打进本报热线反映,她女儿前几天放学回家后突然宣布自己改名字了,还动员自己想办法把她户口簿上的名字也改了。“我一问才知道,女儿改名的想法竟是来源于网络。”

  据庄女士说,她女儿珊珊正在某中学读初二,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只是最近迷上了网络上那些“研究星座”一类的网站。

  “她要求改名的想法也是对星座研究之后产生的,她说自己在网上查了自己的名字,得到的答复是不吉利,将来运气也不是很好。”庄女士不无担心地说:“其实改个名也没什么,名字只是个代号,叫什么还不都是一样,只是我担心她是迷上了这种网络迷信,现在正是学习的时候,她却整天研究这些,我一批评她她还非常有理,说什么这也是一种时尚,不少同学都喜欢这个。”

  像庄女士这样的担心其他一些父母也有。张先生曾对记者反映,他女儿最近的表现也很奇怪,每天晚上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询自己第二天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不该做什么事等等,虽然女儿表示自己只是觉得好玩,但对网络预测的那种深信不疑却让他非常担心。

  “我儿子怕是也迷上了网上的星座预测那些东西,前几天儿子突然不再理睬那个从小和他玩到大的伙伴,一问才知道,他从网上查了,网上说是他的命和那个伙伴的命相克,不能在一起。”省城的李女士说。

  算命借助高科技?

  记者对省城的几所中学调查后竟发现,庄女士等几位家长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目前钟爱网上的星座测试、占卜等“高科技迷信”的学生还真不是个别的,谈星座、谈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运势”已经成了有些学生课余时间的一个话题。

  当问及为什么喜欢网上的星座、占卜等这些预测性的信息时,一中学读高一的小王很自然地说,自己开始也没注意过这些信息,后来经常听有的同学谈起,自己也就好奇地从网上搜索了一些信息来看,再后来自己也就每天都不自觉地去关注起来,但她同时表示自己关注星座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其他意思。当记者问她网上算命是否是迷信时,她想了想竟说:“街头那些摆摊算命的应该是,网上的这些应该不是,因为毕竟是借助于高科技分析出来的。”

  在某中学读初一的丽丽对星座的研究可谓在班内小有名气,她开始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有点害羞,但一提到星座这个话题,马上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从星座的属性到星座的分类,再到各星座间的相生相克等等。最后,丽丽还给记者测了一下,提醒记者近段时间不适合穿什么衣服、不要与什么人交往,一副正经八百的样子。

  好玩还是陷阱?

  记者打开一个搜索网站,输入“占卜”二字,马上反馈出235万个查询结果,输入“算命”二字,则反馈出426万个查询结果。记者随便打开一个测“星座”的网站,上面的言词都非常有诱惑力,职业、爱情、生活,现实中的一切都和星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个“××风水堂”的网站上,首页上标明了起名、看阴阳宅风水等各项业务,打开有偿服务的页面,上面竟然明码标价,其中个人起名人民币200元,公司起名人民币400元。

  200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的8700万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占34.1%,18岁以下网民占18.8%,也就是说,24岁以下的年轻人占网民人数的52.9%。“我孩子迷上了星座这些迷信的东西,我心里很难受,但我又不能全怪她,问题是这些信息通过网络渗透得太厉害了,我抱着玩玩的心态,试着上网看了几次也差点迷上,更别说基本没什么辨别力的孩子了。”省城的王先生说。

  专家:迷信披上科技外衣

  记者就此采访了济南市青少年问题研究所,一工作人员吴先生表示,其实网络迷信和现实生活中的迷信是一个样,只是网络迷信利用了网络这个平台,由于网络目前普及得非常快,而且上网的以青少年居多,所以网络迷信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网络迷信披上了科技的外衣后,就给人一种假象,特别是辨别力比较弱的青少年就很容易陷进去,其实说白了,网络迷信和现实中的迷信一样,都是以谋利为目的,也许你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是免费的,但一旦迷上以后就开始收费了。

  针对如何让青少年抵制网络迷信的问题,吴先生表示,由于青少年还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所以这方面还是主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另外,也呼吁一些权力部门,加强对这些网站的监督、检查力度。

  康桥律师事务所的李震仲律师接受采访时也认为,网络迷信其实和现实生活中的迷信是一样的,只是披上了科技的外衣,对于这些信息,目前法律还不好界定,有些不良信息还打了“擦边球”。所以,要想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迷信,还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共同携手对孩子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本报记者高红日)

  

让孩子远离网络迷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