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众机构岁末上调GDP预期 明年宏观经济形势看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8:11 新华网

  临近岁末,国内外众多知名研究机构纷纷上调了对我国明年GDP增速的预期,这与之前的“宏观经济回落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04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将显著回落的预测不绝于耳,到了今年下半年,更是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者对明年的经济形势表示出悲观。而近期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高盛亚洲经济研究中心等中外机构都纷纷发布了对我国

明年经济形势的预测报告。报告显示,这些机构对我国明年GDP增速的预期都在9.0%以上,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更是从之前8.4%的预期提升至10.1%。

  经济增长进入稳定期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钢铁市场形势分析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新一轮经济增长源头性拉动因素趋于稳定。拉动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目前家庭买车的需求已渐趋稳定和理性;买房需求经过调控,预计也将趋于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趋稳;国际新经济、新技术发展也渐趋稳定。

  “高增长和低膨胀是经济增长稳定期的基本特征。”张立群表示,进入稳定期以后,经济运行在总量关系方面的特征是供求大体平衡,总供求总是围绕平衡点附近运动。他预计,全年GDP增长率也为9.4%,全年CPI涨幅将低于2%,全年投资增速预计为25%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2%左右,全年顺差将达到1000亿美元。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汲凤翔表示,我国靠大规模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已经基本过去,投资将进入稳定增长期。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增长速度也基本上处于合理的区间,估计今年全年投资增长速度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低。

  转变调控目标延长稳定期

  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张立群建议政府的调控目标也要随之调整,从过去单一的防止通涨或者通缩改为既防通涨又防通缩。进入稳定期后,必然出现高增长和比较激烈的竞争相伴随的格局,因此政策的灵活性和预见性,对形势的准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政策的重点不是调控增长速度,而是完善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宏观调控方式。

  对于如何延长这一轮高增长和低膨胀的经济周期,张立群建议政府要努力扩大消费,促进居民家庭买车、买房活动的稳定活跃,持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这是保持经济较高增长的关键因素。“由于买车、买房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性因素,这些方面如果持续偏冷,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过早进入萧条状态。”

  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员陶冬则认为,目前讲中国经济已经软着陆为时尚早,若明年中国经济启动过快,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10%,并不排除中央会实施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政策。不过,陶冬指出,预计今年秋季粮食大丰收已成定局,明年粮食种植面积将会扩大,明年中国通胀的压力不大,预计在1%至2.5%之间,较该行原来预计的3%为低,因此明年中国加息的幅度不会大,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可能性相对没有那么大。

  明年经济仍将较快发展

  由于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对于2006年的经济走势,不少专家认为,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张立群预计,明年我国GDP增长率为9.2%左右,消费增幅12%左右,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外贸出口增长仍会在20%以上,进口增长接近20%,贸易顺差比今年减少。

  张立群分析说,由于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而物价稳中趋降,随着社保、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居民的消费预期不断改善,预计消费增长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房地产投资、城市建设投资仍有很大空间,设备更新投资仍有较大潜力,能源运输、社会公共事业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因此投资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另外,世界经济将保持增长态势,水平预计较2005年提高,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高盛中国区经济学家梁红将对中国2005年和2006年GDP增长的预测值分别由早前的9.2%和8.5%上调至9.4%和9.0%。由于最近数月CPI增速低于预期,梁红同时也将其对2005年和2006年CPI的预测值分别由早前的2.6%和3.5%调低至1.7%和2.2%。

  汲凤翔则预计,明年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增幅会低于今年。明年各地政府发展投资的积极性仍然比较高;同时投资增长有惯性作用,当前建设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年底将接近25万亿元,将有10万亿元以上的建设规模结转到明年。同时也存在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因素,如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变化,尤其是能源和新材料产品,部分产品将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汽车生产和住房开发也将进入理性发展和平稳增长的阶段;严格的土地、信贷政策也将制约投资过快增长。(记者 申屠青南 陈亮 北京报道)(/中国证券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