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者专访淄博首批获得“绿卡”的朝鲜老人朴顺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10:05 大众网-鲁中晨报

  11月2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颁布20周年纪念日,淄博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接受了在淄博生活工作的第一批2名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俗称“绿卡”)。在周村居住的朝鲜老人朴顺玉就是其中的一个,记者近日走近了她。

  找了个可靠的中国丈夫

  11月20日15:00许,踏着薄雾,记者走进了淄博电焊条厂宿舍,在一幢普通楼房一楼见到了朝鲜老人朴顺玉。见到记者后,老人双手抱拳:“欢迎!欢迎!”通过其小女儿不时地翻译,老人讲述了自己来中国前后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能听清老人“半生半熟”的中国话,记者仔细倾听着她与曲和宽老人相识、结合的过程。

  “我们家住在朝鲜清源郡古干源区(音译),我姊妹8个。在上世纪50年代的战争中死了4个,剩下的4个女孩中我是老二。”说着话,老人拿出了她们的全家福。从照片上看,朴顺玉的父亲穿着军装,身上带了许多军功章。

  对于在朝鲜的3姐妹现在的生活情况,朴顺玉老人说:“1982年跟着老伴来到中国后,自己就再也没有和家人联系过,连封信也没寄过。”说到这里,老人摘下眼镜,拿出纸巾擦起眼泪。

  “我们家乡出煤,有几个煤矿,老曲(指着坐在床上的老伴)当时在煤矿上当工人,下井挖煤,就住在我们家附近。”朴顺玉老人介绍,“我家邻居的姑娘找了一个煤矿上的中国人,经她介绍认识了当时的老曲,我父亲听说老曲在战争时期曾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务长当翻译筹集粮食,还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过通讯员。尽管老曲是中国人,大我14岁,但我父亲对老曲很满意。”

  “当时朝鲜粮食短缺,我家就父亲一个男人拉扯我们姊妹4个,生活艰难,老曲在煤矿上当工人,人民委员会供应给他粮食,还有部分细粮,在那种困难的情况下,老曲算是比较富有的。”老人讲到这里前倾的身子笑得向后仰,“中国人在朝鲜人民心中是可敬可爱的人,找个中国人做丈夫,觉着比较可靠,说实在的,我和老曲结合没感觉到老曲是外国人,皮肤、说话(老曲会说朝鲜话)都一样,结合是很自然的事。”

  在冰上,一步步挪向中国

  “我老家是山东蓬莱,在朝鲜生活了40多年,总想回到自己的国家。”坐在床上的80岁的曲和宽老人插话说。老人的小女儿曲凤凰向记者说,她父亲双腿脉管炎不能站立已有7年了,全靠母亲照料。

  “1980年,老家蓬莱的亲人写信说中国在搞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很快,吃饭不成问题,有电视看,于是就萌发了回家的念头。”曲和宽说。1982年的冬天,两人办理手续,领着3个姑娘离开了朝鲜的家。

  “我们一家人到了鸭绿江边,江上结的冰足有一尺厚,一不小心就滑倒,我背着3岁的小姑娘,老曲领着老大老二两个姑娘,走上冰面,我怕摔倒了跌着小姑娘,就一步步地在江面的冰上挪,嘴里吐‘热气’,但身上却出汗。”朴顺玉老人说着,便学起当时在冰上挪步的样子,两只脚不离开地面,站稳了交替换脚。

  “回到中国后,先是到了沈阳,后又到了山东,政府把我们安排到了周村,把老曲安排在了淄博电焊条厂,我被安排到了淄博第四毛巾厂一直到退休。”朴顺玉老人说。

  “我的居留证一直是3年签一次,最近我申请了永久居留证,淄博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我的申请很快就批下来了,拿到永久居留证后我就可以安心地居住了。”说到这里,朴顺玉笑着去给生的炉子加煤。

  离开的时候,朴顺玉老人问记者,采访她写的文章朝鲜那边的人能看到吗?老人的小女儿曲凤凰理解妈妈的心思,对记者说,“妈妈希望在朝鲜的亲人通过你们的报纸知道她的音信……” (记者 苏一宏)

  (A9)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