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廉价“救命药”断货折射药企公益责任淡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0:01 红网

  近日,上海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关键药物“环磷酰胺”断货,导致一名患儿面临生命危险。据了解,这种药物疗效好,毒性反应低,但就因为价格便宜,几乎没有厂家愿意生产,同时,还有更多价格低、疗效好的药品,如抢救心脏缺氧发作的“心得安”针剂等面临停产、短缺困境。(12月5日《半岛都市报》)

  虽然企业以赢利为最大目的,但所动用的社会资源却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理当负有

相应的公益责任。廉价“救命药”之所以廉价,根本原因在于制造成本的低廉,以及原始研发者对知识产权的主动或被动放弃。如果一家药企连这样成本低廉,又几乎不涉及专利、产权的“救命药”也不愿生产,我们可以想象它的公益责任概念该有多么的淡漠。这样的药企,除了惟利是图,还会愿意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一些药企大把大把烧钱打广告, 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名人摇旗呐喊,不就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吗?可是,因为廉价“救命药”利润微薄就将其停产,把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新药”、“特药”视为眼中宝,一心只为了赚钱,丝毫也不考虑患者的生命需要,它的企业形象又能好到哪里去?

  即便从自私的角度来考虑,药企停产“救命药”也是不明智的。“环磷酰胺”、“新安得”等药品固然廉价,但却可以救命,救命之后,患者无疑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药品。假如患者因为缺少“救命药”而抢救无效,那么,那些能赚大钱的药品岂不是又少了一个消费者?所以,笔者认为药企不愿生产廉价“救命药”,不但是公益责任的缺失,还是经营眼光上的短视。一家既不愿承担公益责任,又缺乏经营远见的企业,究竟能有多大的市场竞争力,实在该打个问号。

  政府有关部门也不能坐视药企对公益责任的拒绝。在急功近利、惟利是图被药企普遍奉为经营法宝的情况下,应该强令相关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救命药”生产,并将其列入“公益产品”计划。这决不是政府对企业自主权的干涉,而是对社会、对公众必负的责任。

  (稿源:红网)

  (作者:娄献忠)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