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压力缺失造成课堂缺席 智慧品格激活学生兴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4:59 中国青年报

  陆小娅

  看了这几篇“逃课日记”,我可真失望啊!

  我原来以为能看到一些有水平、有追求的逃课故事,可是没看到。

  我所说的“有水平”、“有追求”的逃课,是为了听一位有真知灼见的老师的课,而逃一位平庸老师的课;是因为投入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而放弃无聊的课;是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而做出舍此保彼的理性选择。

  但是,都不是。他们的逃课理由,是睡过了头,是想回家,甚至是为逃而逃———如今,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

  我不认为大学里的课都有价值,都值得正襟危坐地听。大学生逃课,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拿脚投老师的票。如今是交学费念大学了,虽然选了课念学分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但要是老师拿着快发霉的教材,再把课讲得昏昏欲睡,听这样的课纯属浪费生命。我相信一个好老师绝不会靠点名这种小儿科手段来约束大学生,好老师能激活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学习。他们用来激活学生的,可不是什么点名册,而是自己的学问、智慧和品格。点名虽然能把一些学生留在课堂上,但谁又能保证学习真正发生了呢?

  从另一个方面说,大学生逃课,也是因为迷茫和没有目标。本来,一个上了大学的人,应该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学。可惜经过了应试教育的“千锤百炼”后,功利性的学习已经取代了探索性的学习,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考大学、找好工作。当上大学已经成为现实而不是一个梦的时候,缺乏学习动力就成了大学新生相当普遍的现象。

  有位老师对高中生说,高考的成功者都是只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喜欢做的事。对此,我是小赞同而大不赞同。如果人这一辈子干得都是应该干而不是喜欢干的事,那肯定痛苦得老想上吊。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变为学习的契机和动力,本来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当教育功利化的时候,“喜欢”完全让位于“应该”,甚至学生连探索自己“喜欢”什么的时间都没有,结果造成很多人上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又大为减弱,逃课还不是必然吗?所以,我看大学生逃课,也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之一。

  我觉得可怕的也许不是逃课。有水平、有追求的高层次逃课,至少说明逃课者是有目标的。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逃课是盲目的,随意的,随性的,是消极逃避而非主动追求。这样的逃课背后,是没有目标和没有责任感,这才是令人担心的。

  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感,就难以投入。但是,同样是迷茫,有的人仍然不放弃学习和做事,在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在这个过程中,会增加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也就逐渐有了方向感。而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做应该做的事,整天无所事事,或被外界的各种诱惑牵着走,到头来还是找不到方向。

  不管大学生如何地愿意称自己为“男孩”、“女孩”,其实已经成年了,自然要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逃课固然轻松快乐,但要付什么样的代价也得想好———你不再是小孩子,不是什么事爹妈都能兜着。逃避也好,宣泄也好,娱乐也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迟早有一天会让你感到恐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