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跨越寂寞 写意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6: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跨越寂寞 写意人生

  吕同六,1938年1月生于江苏丹阳,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意大利文学学会会长等。他致力于意大利文学研究和翻译40年,翻译了300多本、卷、套意大利优秀文学作品。代表性论著有《地中海的灵魂》等,译著有《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和《意大利二十世纪诗歌》等。由于他对推进中意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荣获多

项国际大奖,如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和意大利总统授予的爵士勋章等。

  就像捷克著名作家伏契克对生命之沉重所描述的那样“只要喘出这口气,一切就都终结了”,2005年10月28日凌晨3时,吕同六学长艰难地呼出了最后的气息,默默地告别了他的亲人、他所钟情的事业和他所追求的梦想……他的离别,使不甚了解他的读者失去了一位执著地把意大利最好的作家和作品介绍给中国的大师,使那些了解他的人扼腕,更让他的挚友思情难断、泪落心底。

  “对一个民族来讲,不能很好地借助、引进、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将是很难想象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故乡,文学作品非常丰富,不只是有但丁和卜伽丘。”初次见到吕同六学长,他得体儒雅的谈吐举止以及对意大利文学研究的独到看法,瞬间就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2003年,当他获得意大利总统颁发的爵士勋章时,我对他进行专访。这次见面,他给我的感觉是消瘦了许多,但精神矍铄,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那次,为了让他佩带勋章,立此存照,我着实费了些口舌。

  我是后来才得知他罹患重病的。对于他的病,他从未向我言及。看似平静沉着的表象下,浸透着他的坚忍与从容,蕴涵着他只争朝夕的拼搏。关于他工作、生活中的许多情节,我都是从熟悉他的人口中得知的。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译作的把握,使得他的每一个夜晚都伏案至清晨,使他的每一天都在忘我中度过,每一件力作的问世,都饱含着他的激情,透支着他的体力。

  “翻译一部作品,既需要对作家、作品所属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乃至风格习俗力求有尽可能广泛、真切的了解和把握,需要对作家的思想意识、身世际遇和艺术特色有尽可能深入的研究。而翻译诗歌,最重要的则是把握神韵,把原诗吃透,把握原诗的节奏和意象,要把原诗的意境之美翻译出来。就像一枚银币的两面,文学翻译的过程,也是文学研究的过程,它是科学的、创造性的劳动,也是对艺术的二度创作。文学翻译和文学研究这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在文学翻译领域需要学习和探讨的东西,远远多于作为经验直接的东西。”

  阅读吕同六的学术随笔集《寂寞是一座桥》,我对译者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惟有学者型的译者,才能通晓两种文明,求得它们的契合点;惟有学者型的译者,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惟有学者型的译者,才能保证译著和原著的高度统一。”

  翻译是一项寂寞的事业,翻译家的寂寞是一座桥,这座桥联结着两国的文化和人民的友情。历时40载,他忍受着清贫和寂寞,无数次体验着翻译工作的苦与乐。特别是在生命历程中的最后5年,他只争朝夕,完成了中意文化之桥的跨越。这种对寂寞的跨越,使他与原创文学家的心灵得以沟通,使他在深刻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达到了二度创作的辉煌境界。

  正像他所说的,“我的创作有‘两个十三年’。前一个从1962年开始到1975年,其间我只工作了一小段时间。1976年以后,终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工作的时候觉得特别幸福。那时大家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精力饱满,总想把浪费的十年补回来。后十三年,是我出成果最多的时期。这些年物质生活好了,但理想精神淡化了。在商品大潮到来之际,许多人不愿意做翻译了。因为无论是翻译还是做研究,都是寂寞而清苦的事情。而我却不觉得有多么苦,我始终认为做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完成的。”我想,在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独坐在温暖的台灯旁,再次翻看他赠与我的《蒙扎修女的故事》等书籍。一切仿佛都和从前一样,只是那个最值得我珍视的人永远离去了。我不止一次地懊悔———为什么我总是被其它因素所左右,一次次错过了我最想去探望的人,就像蒙扎修女一样,最终失去了最想做的一切。追悔之痛,长久地积淀在我心底。

  深秋之夜,月光如水,云淡风轻。透过微明的晨光,跨越者的身影已然不在。也许此时他正在寂寞之桥的尽头,凝望着那些准备接过翻译这一清贫的接力棒和准备为寂寞的事业献身的后来人。黑暗中,我醒着,我只想告诉你———令我肃然起敬的吕同六学长,在这静谧的时分,有那么多人忆起了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07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