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那寨 那兵 那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9:12 贵州日报

  上世纪中叶,为抵御敌寇打击,党中央决定把一些重要基地往大西南迁。“越隐蔽越安全”的战略思想,决定了这个有兵的地方的偏僻程度。

  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发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号召,历时10多年,祖国的大江南北,上演了一幕幕军民情深的动人故事。

  工程建好了。人走了。改革开放了。神州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一群兵不分朝夕地守护在这里,在20多年的时间里,用行动改写着一个布依山寨的历史。

  这是一个坐落在平塘县境内的布依山寨。黛色的山峦,清清的小溪,未能改变这里“人均收入几乎为零”的贫穷状况。“多子多福”、“亲上加亲”的陈旧观念,又让这里衍生出早生超生、近亲结婚的严峻一幕。全寨32户人家,痴呆残疾人就有14个。看到这些,驻扎在这里的武警战士着急呀!他们挨家挨户、苦口婆心,话没少得说,气没少得受,最终把优生优育的观念植入百姓心田。

  还有资助一个农家小女孩上学的事,更成了这个山寨里的一段佳话。尽管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爱的接力棒却为这个小女孩延续了10余年。美丽的布依女孩不仅以优异成绩相报,还给远在北京的部队首长写信,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大山深处,演绎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请读本期——《那寨 那兵 那情》

  为什么采访一件事要“劳民伤财”去两次?

  答案只有一个:挖掘、感受、再挖掘。一句话,对读者负责。

  七月流火,记者一行“二进宫”,再次奔赴位于平塘县白龙乡的翁拱寨。这里正在修筑进山的路,驱车、骑马、步行,走了80里山路,美丽而静谧的翁拱寨,以及与这个寨子隔河相望的武警黔南州支队某部二排官兵的营房,终于重现在眼前。

  优生优育让人的素质高起来

  翁拱寨被两条逶迤披黛的山脉包裹着,形成一个天然的月牙形盆地。清澈见底的小河穿寨而过,寨子被莽莽苍苍的群山环抱着。群山深处,驻守着武警部队的兵营。

  这个布依山寨曾经苦不堪言。1984年前,全寨32户人家,痴呆等残疾人就有14个。51岁的村民组长石仕能连珠炮似的解释,让我们好半天才听明白:这里交通不便,祖祖辈辈不读书不出门,外来人也不来这个深山沟,血统内的近亲结婚成了常事。时间一久,就陷入到“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越生越憨,越憨越生”的恶性循环之中。

  “是优生优育的观念让他们的素质高起来。”同行的一位地方领导说。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硬把我们拉进屋,忙不迭地倒茶上烟。老人指着我身旁的战士深情地说:“我们村寨能有今天,多亏了他们啊!”

  老大爷站在院子里连喊了几声,40多个村民走进来,七嘴八舌地谈起20多年来武警战士帮助他们致富的不平凡经历。

  驻守部队的姚全平是这里最大的官。1984年他带领战士进到村寨,目睹寨里近亲结婚生下痴呆残疾人,并且还在不停地嫁娶,继续产生新一代残疾人的状况,他发誓:“再也不能让这种愚昧落后的状况继续下去了!”他和战士们制定了宣传计划,抬着精心制作的板报,到寨子里向村民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哪知,村民们拿着锄头、砍刀拦在村口,又是吐唾沫,又是泼脏水,骂他们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管不了天,管不了地,来管人家两口子的事!”有的还放狗来咬他们。部队在村口搭建了两个“计划生育宣传栏”,村民用锄头三下两下就挖掉了。宣传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面对此情此景,战士们决定用行动感化法。农忙季节,部队主动上门帮助村民栽秧打谷、砍柴理发;村里流行疟疾,部队派医生挨家挨户免费治疗;笑声朗朗的劳作现场,官兵们抓住机会给村民讲计划生育的好处和近亲结婚、早生多生的害处。渐渐地,村民理解了,接受了。尤其是罗德高家,连村民们都说,要不是部队帮助他家大女儿罗义琼逃出包办婚姻的苦海,顺利实现上门女婿“倒插门”,又帮助他家二女儿罗义芬跳出近亲结婚的怪圈,他家哪会有今天的幸福。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罗义琼17岁被父母包办许配给本村一青年。义琼虽没读过书,但人聪明,接受新鲜事物快。部队进山寨宣传《婚姻法》后,她懂了自己还不到结婚年龄,而且本村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血缘关系和亲戚瓜葛,于是大胆抵制这门亲事。刚一提出父母的棍子就上身了。班长小陈得知后带上两名战士来到老罗家,苦苦说服两老把义琼的婚约解除了。两年后,义琼经人介绍在60多公里外的牙舟区结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情投意合,小伙子做了上门女婿,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老二罗义芬16岁时父母把她许给了舅舅的儿子。婚订了,上千元的礼金也收了,一出近亲结婚的悲剧眼看就要上演了。义芬想过去找部队,可自己是嫁给舅舅的儿子啊,亲情羁绊总让她开不了口,连大姐义琼想反对也不知咋说。最后还是聪明的姐姐用巧妙的方法让妹妹开了窍。大姐故意让小宝贝在小姨面前背诗、唱歌。小家伙不到3

  岁就能背10多首唐诗,唱好几首儿歌,义芬听了好高兴,同时也担忧:结婚后生个憨包日子怎么过?她急了,发疯一样地喊:“我要退礼!”

  和姐姐一样,义芬一开始也遭到父母的拒绝。第二天清早,她光着脚就跑到部队求援。姚全平立马带着两个战士赶到罗家,不料罗德高给他们吃了闭门羹:“我家的事你们管不着!”

  姚全平早有准备。为了彻底做通罗德高的思想工作,第二天他到罗家帮助收割麦子,边割麦子边给老罗讲国策,罗德高受到了感动和教育。后来,罗义芬按照自己的意愿嫁到外县,生了个健康聪明的胖小子。一家人高兴地说:“还真多亏了部队啊!”

  部队宣传计划生育,又帮助老乡发展生产,寨里的大凡小事好像只要有部队出面就能解决,于是有的老乡误认为只要把部队关系搞好就能多生一个孩子。村民吴泽龙已有两个女儿,还想生第三个小孩。朱军得知后耐心地给他讲国策。不想吴泽龙却气冲冲地说:“我生崽又不要你来养,又不花你一分钱,关你什么事?”

  “老吴,你想想现在你家4口人生活都困难,再加一个生活更难。”

  “老子又不会跟你要饭!”

  “你再生一个,一是国家不允许,二是你确有困难,去做结扎手术吧!”

  “朱军,你再谈这个问题,别怪我不客气!”老吴生气了。

  回到部队,朱军反复思索对策。第三天,他安排炊事员准备好酒菜,请吴泽龙到部队喝酒。三杯酒下肚,朱军动情地对吴泽龙说:“老吴,我们家有5姊妹,父母60多岁还在为我们奔波,没有过上一天安稳日子。我们做儿女的真是惭愧啊……”

  “是啊,儿女多父母苦哇!”

  “你知道儿女多父母苦,那为什么还要生第三个呢?”

  “我们是农村人,孩子少了怕别人笑话。”

  “孩子教育不好,那才真的笑人哩!”朱军趁热打铁。

  经过耐心劝说,吴泽龙的思想终于转过弯来:“朱排长,我听你的,明天我就和媳妇到乡政府做绝育手术。”

  第二天一早,朱军来到吴泽龙家,陪着老吴走了几十公里山路,到乡计生站做了绝育手术。

  扶智思路让乡亲富起来

  太阳落山了,部队刚开晚饭。大山里除了徐徐吹来的风声和小河哗哗的流水声,越来越静了。

  记者和两名老兵闲聊着,不一会儿,从四面八方走来二三十个儿童。他们个个手拿电筒,背着书包,走进部队饭堂乖乖地坐下,取出作业埋头做了起来。四周静得出奇。

  记者数了数一共21个孩子。灯光下,两名战士像老师一样轻言细语地一会给这个讲讲,一会给那个改改。3个小时过去了,先做完作业的轻轻推门走了,偶尔的狗叫声打破了寨子的宁静。

  指导员左学勇给记者介绍说:“为了改变村寨的愚昧,我们想方设法让老乡们学文化学知识,尤其是抓娃娃们的学习,真是费尽了心机。”

  “以前政府好多次劝娃娃们上学,就是没人响应。生活都敷不上,吃了上顿不得下顿,还读啥子书哦!”村支书韦化傲说。

  部队驻进后,相关的电影机、电视机都装备到位。电视把老乡们吸引来了,当时的排长蒲云贵回忆说:“这个比宣传计划生育要容易,老乡们不请自到,我们抓住机会,从每天的‘新闻联播’四个字教起,一天一个字,老乡们还学得真有劲。”

  接着,部队举办了两期扫盲班,村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栏换成了文化宣传栏,3间科普知识阅读小屋内,计划生育资料名正言顺地摆着,部队订的《贵州日报》、《中国人口报》等10种报刊,老乡们也爱看了。村民吴进本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只知养子放牛,不知教子读书,因此一代不如一代。”在部队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吴泽念成了寨里的第一个中专生。举寨庆贺时,官兵被邀请为座上宾。村民们说:“是部队为我们布依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部队帮助一位小女孩的故事,成为寨子里的一段佳话。

  小女孩叫石兴池,家里有两个“憨包”叔叔和一位年过7旬的老奶奶。7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妈妈撑不住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远走他乡。全家人的担子压在年迈的奶奶肩上,小兴池哪里还敢奢谈读书?站在村口,每天看到同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泪水在她眼眶里不停地转动。

  让小兴池读上书成了战士们的一个心愿。时任排长的吴军连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那天是1995年4月11日,我们在山脚下召开了一次军人大会,指导员的动员打动了所有人。他说:同志们,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石兴池上学读书。”通过举手表决,干部战士每月捐款圆了石兴池的上学梦。

  1999年的一天,排长杨大卫得知石兴池3天没有上学,当即跑到石兴池家,见她正准备上山割猪草。

  “兴池,你为什么不去读书?”

  “杨叔叔,家里农活没人干,奶奶叫我不去读了。”

  “你现在就去读书,明天我带叔叔们来你家干活。”

  第二天,杨排长带领战士们把她家的农活一天就干完了。此后,她家的农活被官兵们“承包”了下来;家里的生活必需品,给养员上街采购总会多买一份;两位弱智叔叔和老人生病后,班里请部队卫生员为他们就诊;逢节日官兵们都要请她们全家到部队过节。

  2000年大年初二,石兴池的奶奶病重,官兵带着新年礼物去看望老人。老人握住杨大卫的手,流着泪用微弱的声音说:“小兴池就靠你们啦,我来生再报答你们!”

  “老人家你放心,只要小兴池能读我们一定资助她读完大学,家里的困难我们一定想法解决。”杨大卫说。

  不久,老人离开人世,部队帮着办理了后事。

  石兴池小学毕业后进了都匀市凯口镇中学。从入学至今,官兵们经常到学校看望她。为了让她安心学习,五班还负责照顾她的两位弱智叔叔。记者见到,开早、中、晚餐时,石兴池的两个叔叔都会准时来到部队,这时,战士们会将热腾腾的菜饭送到他们手中。

  对五班官兵和部队领导的关爱,懂事的石兴池都写在笔记本上:武警总部计生办主任王维宾大校2002年5月来我家,流着泪鼓励我要好好学习,送钱1000元;武警总队副政委谷民春大校2003年4月来我家,对我说:只要你考得起大学,部队一定会帮助你,并送钱1000元……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对石兴池的关心却始终没变,记者在一个捐款助学记事本上看到,10年间官兵向石兴池捐款63次共计10020元,为她家送去大米1482公斤,肉193公斤,油97公斤。

  随着年龄的增长,石兴池变得更加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2年的一天,她给远在首都的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中将和政治委员徐永清上将写了一封信,信中,这个布依女孩感情真挚地说:“要是没有武警叔叔的关爱,可能我和两位‘憨憨’叔叔早已不在人世了。这些爱心凝聚的浓浓情谊,支撑了一个布依女孩生活的希望。在我的心中,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真情投入让山寨靓起来

  水泥路通到村寨,房顶上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器,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着摩托车……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不敢相信这个被绿树包围得严严实实的山寨,曾经是穷乡僻壤的典型。难怪同行的记者感叹:“这里靓得像世外桃源。”

  一进村口,跃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国策兴寨致富路”七字。副队长陈建孟从这块碑讲起,列举了部队为村民办的几十件实事。

  第一件事是修路。过去,山寨通往部队驻地的小路是惟一与外界相连的出口。这条泥泞小路,连马车都无法通行,村民只有望路兴叹。官兵们把修通公路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买来水泥,和村民一道到小河中捞沙,到山上采石。警民奋战三个多月,终于修通了一条一公里多长的“马车路”,去年部队又投资6万多元改修了这条路。从那时起,10余户村民用马车搞运输,月收入300多元。

  其次是给老乡引水。山寨缺水,村民世世代代饮用河水,常常患痢疾、伤寒和肝炎,改水成了部队的大事。警民又花三个多月寻找水源、修渠引水,将6公里外的井水引进了山寨。水池边上,村民们又建了一块石碑,上刻:警民连心泉。

  还有帮助老乡科学种田,手把手教村民“宽窄行”种植法,用科学耕种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难题;还有集中培训村里的年轻人,让他们出去打工能挣到钱。通过培训,寨子里有17名青年在外务工,仅去年就寄回4万多元。

  这里的老乡世世代代用柴火煮饭烧菜,部队把维护生态作为扶贫重点,决心改变村民砍伐森林的习惯。中队长左学勇探亲回家考察了家乡建沼气的情况并向部队汇报。支队党委把翁拱寨的沼气扶贫工程纳入议事日程,采取“政府出一点,武警帮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办法筹齐了改气所需经费,官兵帮助打砂子,搬石方,让村民们用上了沼气。

  细心的吴泽能算了笔账:每年每家烧柴至少需要1500公斤,全寨共需72000公斤,用上沼气后,平均每年节省电费72元,每家就节省134元。

  后记

  9月17日,寨子里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村民聚到吴仁全家喝喜酒。他儿子吴泽典外出打工挣了不少钱,家里修起了小洋楼,还把经济特区一位漂亮的姑娘娶进了门。

  这可是全寨子的大喜事啊!要知道,过去哪个姑娘会嫁到这里来受穷?如今,寨子靓了,金凤凰也飞来啦!武警官兵赶来庆贺婚礼时,新郎新娘端着自家酿的米酒走过来,深情地说:“没有你们的帮助,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请你们一定要喝一杯!”

  20多年了,官兵们倾情关注不改初衷。韦支书算过一笔账:在武警的帮助下,翁拱寨最少少生56人,减少近亲结婚13户,成了州县计划生育的先进村;以前人均不足200元,部队扶贫后,去年村寨人均收入达1100元。

  老乡富了,山寨靓了,质朴的村民没忘记部队。部队在大山沟里执勤辛苦,老乡们把自家养的狗送到部队,说是给站岗的兵做个伴;山寨的河里野生鱼多,逢节假日老乡们就从河里抓来活蹦乱跳的鱼,摆到战士们的餐桌上……

  离开翁拱寨时,耳旁响起村民们的歌声:

  是谁带领我们当家作主,

  是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是谁帮我们走上致富路,

  是那亲人武警官兵……

  作者:杨杰 曾广超 李用瑛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