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西潮”拍三江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01:19 大江网-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殷勇

  

“江西潮”拍三江岸
赣粤高速一景。本报记者周霖摄

  新闻回放

  2003年9月23日本报A1版报道 《梨温高速牵手杭金衢》

  9月22日下午4时,在我省梨温高速终点的赣浙收费站,江西和浙江两省的收费人员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共同为往来两省的车辆提供服务。此举标志着梨温高速公路在建成并投入使用近9个月之后,与浙江杭金衢高速公路正式牵手。今后从南昌到杭州只需要4个多小时。

  2005年12月29日本报A1版报道 《两省高速公路昨对接通车》

  在赣粤高速公路于定南县野猪塘“翘首”近两年之后,12月28日,粤赣高速公路通车典礼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两条省际高速终于实现了“鹊桥相会”。至此,江西省又一条出省主通道从“断路”变成“通途”。由南昌行车至广州和深圳的时间也进一步缩短到了8个小时。

  2006年1月16日本报A1版报道 《福银高速闽赣段激情相“吻”》

  1月15日中午12时,福银高速福建段通车仪式结束仅两小时之后,一长串车辆就通过该高速江西段终点的赣闽收费所,驶往了福建方向。至此,福银高速江西段与福建段正式对接。这是我省继梨温高速对接浙江杭金衢高速、赣粤高速对接广东粤赣高速之后,第三条与“长珠闽”地区实现对接的高速公路。

  对接背后的激情——江西高速从“跟跑”到“领跑”

  浏览我省高速公路对接“长珠闽”的历次新闻报道,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江西人总是率先站在高速对接的省际交汇点上,盼来了三个发达省份把高速公路与我们对接起来。换言之,在高速公路建设这场“时速赛”里,经济欠发达的江西人跑在了前面。

  这是一次偶然的成功,还是江西人谋划已久、志在必得的结果?

  翻开2001年2月23日省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高速公路建设,有这样一段文字——“建成赣粤高速公路昌傅—赣州—定南段,沪瑞高速公路梨园—温家圳段、昌傅—金鱼石段,京福高速公路温家圳—沙塘隘段,开工建设乐化—温家圳段。2005年实现省会到设区市和出省主通道高速化。”

  时光流转。今天,当我们回首“十五”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江西人不仅早就雄心勃勃地谋划了这一高速公路建设蓝图,而且,提前一年就完成了“十五”新建1000公里高速公路的任务。

  曾记否,江西高速公路建设在“十五”之前,用整整11年时间才走了421公里;曾记否,“‘永修’路”、“摇篮路”是当年人们对江西公路状况的调侃;曾记否,江西人总是感叹于“醒得早、起得晚”,发展步子慢人一拍。

  是什么让江西成为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一匹黑马?

  “是历史的责任感,是强烈的机遇意识。因为江西人深知,江西要崛起,交通须先行,江西要大开放,交通必须首先大开放。”省交通厅厅长蒲日新告诉记者:“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承东启西的江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江西人能否抓住机遇,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必备条件。”

  2001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2003年,又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2000年12月28日,对接“长三角”的梨温高速开工建设。

  2001年6月28日、11月18日、12月28日,对接“珠三角”的赣粤高速昌泰段、泰赣段和赣定段分段推进。

  2002年6月18日,对接“闽三角”的温沙高速也破土动工。

  三条高速都只用了两年就建成通车,当它们纷纷挺进到江西边界的时候,“长珠闽”的那一端要不刚刚开工建设,要不还仅是一张蓝图。

  “过去,人们总是笑称,从沿海省份开车到江西,只要路一颠簸、车一摇晃,准是进入江西境内了,那时,人们从路况的差异就可以分辨出两地间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而当2004年9月我省实现所有出省主通道高速化之时,路况恰好相反,从沿海省份开车到江西,在其境内还要绕行一段普通公路才能进入江西,而一到江西,就可以一路高速,直通所有设区市。”省交通厅厅长蒲日新笑着说。

  是我们率先把高速修到别人门口,还是等待别人率先修到我们门口?

  可以说,两种选择,就是两种态度,两种结果。如今,随着三条高速公路对接的先后完成,依然是从发达省份开车到江西,路不颠了、车不摇了,如果不是要经过省界收费站,人们很难判断,一路高速哪儿是江西。

  记者感言

  感慨于江西人在高速公路建设上的突飞猛进,有一种激情在心中回荡。我们常说,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落后的渴望与行动。江西人用高速公路的建设表明,自己在“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把发展战略转化为一次次实际行动。对接是一次机遇,对接更是一场竞赛,当中部各省纷纷调头往东奔向大海,渴盼东部产业转移的时刻,江西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奋起、不争先,就等于把发展机遇拱手相让,就等于与崛起擦肩而过。因此,江西人以高速公路为突破口,用四年时间就造就了1000公里高速公路,打通了所有出省高速通道,在赣鄱大地上,用高速写成了一个惊人的“天”字,夺得了对接的先机。

  激情背后的行动——从高速对接到经济对接

  仔细观察中国地图,不难发现,江西是全国惟一一个与“长珠闽”三地均接壤的内陆省份。如果在地图上标出赣粤、梨温和温沙三条高速,“长珠闽”则像是一面凹镜,三条高速共同交汇的南昌,正是这面“凹镜”的焦点。同时,以南昌为圆心,以8小时车程为半径,还将把“长珠闽”地区绝大多数的经济发达城市囊括其中。江西竟然占据着一个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特别是随着三条高速公路先后完成与“长珠闽”的对接,江西用自己的高速公路把“长珠闽”地区发达的高速网“串接”了起来,使自己置身于“长珠闽”交通网的中心,成为“长珠闽”对外物流和内部物流的必经之路。

  数据显示:温沙高速与福建对接仅一周,入口车流日均增加510辆,出口车流日均增加467辆,通行费日均增收10万多元。与浙江较早实现对接的梨温高速,车流量年均增长约8%,成为全省经济效益最好的高速公路之一。

  伴随着对接的完成,江西离海更近了,离大开放更近了,离国际化更近了。有人戏称,江西虽然没有海港,但却仿佛用高速公路把“长珠闽”地区繁忙的海港“搬”了过来;与此同时,江西人更仿佛通过高速公路把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向“长珠闽”“搬”了过去。

  一“来”一“去”的结果,投资接踵而至,客商纷至沓来,车流滚滚随行,给江西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在浙江,我省成为浙江省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企业迁入量仅次于上海和江苏,位居第三。在广东,许多人习惯于白天在本地上班,晚上到江西来消费。赣粤省际的小小定南县城常住人口不足3万人,每逢节假日,流动人口却达2.5万人。在福建,两省高速刚一对接,福建三明市市民就开着旅游大篷车赶赴我省,与南昌结成旅游友好城市,实现双方旅游资源的共享。

  众所周知,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正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目前,随着它们迈向更高的产业层次,其资金、产业、技术也在向内陆加速转移。

  转移就要对接,对接就有机遇。当江西通过高速公路建设夺得对接“长珠闽”的先机,下一步就要把交通的对接,转化为经济上的深入对接。因为,交通的对接仅仅是为经济对接提供了一个基础,面对中部各省日趋激烈的竞争,我们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不可能抱着这个基础高枕无忧。

  庆幸的是,江西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今天,沿高速而行,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县域经济茁壮成长、中心城市日新月异……这一切都是“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即使是站在三条出省高速交汇点上,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场面同样让人感慨不已。

  在梨温高速交汇点玉山县,多家轴承企业联合制作的广告牌在高速公路旁格外醒目。如今,全县的轴承企业扩展到48家,规模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二,成了名副其实的轴承产业基地。同时,全县招商引资项目80%来自沪浙区域。

  在温沙高速交汇点黎川县,这里有300多个农产品产销联合体、54个产业协会,在上海、深圳、福州等地设立了18个驻外农产品销售网点。近年来,全县向沿海市场销售粮食、水产品和食用菌数量不断增长。

  在赣粤高速交汇点定南县,这个传统农业县成了珠三角的绿色“大菜园”和“生猪超市”。无公害蔬菜、生猪、鸡、笋、水产品等20多个农产品早上运出,中午就端上了珠三角地区市民的餐桌。

  记者感言

  曾几何时,江西人总抱怨自己不靠海、不沿边,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境地。然而,随着三条高速公路的全面完成,江西人幡然醒悟,原来自己置身于“长珠闽”的共同腹地,向东8小时进入长三角,向东南5小时深入闽三角,向南还是8小时融入珠三角。8小时带给了江西人对接“长珠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带给了江西人一种无形的压力。过去,我们可以把经济落后的理由归结为地理位置不佳、交通条件不好。但如今,当江西人与大海咫尺之遥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奋起、不发展。特别是面临着“长珠闽”向中西部推动产业转移这一机遇,在中部各省当中惟一紧贴“长珠闽”的江西,应该在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作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