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洋科考“四朝元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07:25 大众网-齐鲁晚报

  人物简介

  郭世勤,河北省枣强县人,1945年9月10日生,1964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91年5月调入中国大洋协会,曾经担任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负责科研项目、海上调查、技术研发工作。分别在1995年、1999年、2005年三次大洋科学考察中担任首席科学家。著有《多金属结核的矿物学》《多金属结核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等著作,是《矿石学

》作者之一。获地矿部成果二等奖三项,担任大洋一号改装小组组长,并使这一项目获得部级改装项目一等奖。

  1月22日,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的“大洋一号”顺利靠岸青岛。负责此次大洋科考后半段工作的首席科学家郭世勤,在船上呆了151个日日夜夜后,终于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

  1月23日,记者在青岛采访了这位四次参加大洋科考、连续三次担任“大洋一号”科考的首席科学家的“科考元老”。

  心惊胆战的处女航

  “没有经过很好的培训,我们一帮人就壮着胆子出海了,可以说是一次冒险。”谈起和“大洋一号”的缘分,郭世勤先说起1995年的第一次“大洋一号”东太平洋考察。

  “我国在1986年开始进行大洋考察,由于当时特殊背景的需要,在原地矿部地质科学院工作的我就参与了一次大洋考察。”郭世勤说,“由于已经有了一次大洋考察的经历,1995年大洋考察所用的部分仪器我已经使用过,工作起来还能好些,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员来说,很多仪器都是第一次使用,并且都是国外进口的仪器,人员都没有经过很好的培训,而只简单的培训了几天就启程出海,这么做是很危险的,外国人从来都没有这么干过。”

  不仅如此,“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经我国改装后,1995年首次出征执行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是名副其实的“处女航”,这次考察完成了大洋金属结核资源勘查。

  然而此次科考之后,郭老也就与“大洋一号”结了缘。1999年6月16日—10月12日,郭世勤第二次担任首席科学家,随“大洋一号”进入太平洋,历时119天,航程20360海里,圆满完成预定的调查任务。

  水下机器人不慎丢失

  虽然已经有了三次大洋考察的经验,但是2005年的首次环球大洋考察还是让郭世勤感到了压力。“因为专门为探测海底硫化物准备的水下遥控机器人(rov)在考察过程中不慎丢失了,这可是获取海底硫化物的关键设备啊!”

  郭世勤说,机器人可以自主活动,在水下完成一些考察所需的项目。无奈,面对机器人的失踪,他们决定用常规的设备去寻找科考对象,用一条3000多米长的钢缆拖着抓取设备,然后通过水下电视探测观察海底地形。

  “这次出航不仅带回来了1500多公斤硫化物、烟囱体碎块、岩石和沉积物样品,还使得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得到了检验。”他说,此次考察活动中使用的设备,很多为我国自主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在实际运用中稳定可靠,效果良好,标志着这些设备从科研成果走向了实用化阶段。

  太平洋上过60岁生日

  从2005年8月28日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上船,一直到今年1月22日结束,郭世勤一直在船上忙碌了151天。

  2005年9月10日,对于郭世勤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是他的60岁生日。为了给他庆祝生日,全体队员还为他精心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经过了太平洋3000多米的深海压力的“加工”。队员们找来一块长45厘米、宽35厘米的泡沫板,正面画上郭世勤的属相———一只雄鸡,背面写上了生日祝福语。然后将它搭载在深海调查设备上下沉到3000米深的海底。4小时后,取回的泡沫板被压缩成了原来的一半大小,正好使画面上的那只公鸡凸现了出来,仿佛水晶颗粒制作的宝贝。

  “这件礼物非常有意义,我非常喜欢,这是我多年来从事大洋工作的一种特殊的纪念,我将永远保存它。”郭世勤说。

  同时郭老告诉记者,由于每次大洋考察都要呆上好几个月的时间,这已是继1995年50岁生日和1999年54岁生日之后,他在太平洋上度过的第三个生日了。

  本报记者刘大正

  

大洋科考“四朝元老”

  

大洋科考“四朝元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