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华东新闻:一笔一画绘新村 城阳区推进小康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9:49 青岛新闻网

  本报记者宋学春

  “连做梦都不敢想啊!我家原来住的平房作价拿到了7万块钱,而一套80多平方米和一套60多平方米的楼房,只要交3万多块,还剩3万多块呢!”春节前夕,青岛市城阳区大北曲前村村民纪悦尚一脸喜悦。城阳区日前完成了8个街道、230个农村社区全面小康社会完成情况的测算:2005年有两个街道、70个村(居)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指标。

  旧村改造:改出一片环境,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片产业

  城阳区是1994年成立的新区,处于青岛市城乡结合部,全区45万人,其中30多万农村人口。如何稳妥地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城阳区进行了科学规划。

  站在后田村的办公楼上,村纪委书记孙香娥指点全村新貌:“这片住宅楼共计11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4%。你看,那儿是绿地广场,那儿是农贸市场,那儿是综合商业中心及幼儿园。楼群的左边是旧村平房腾出的200多亩地。”

  据城阳街道党委书记高尚伦介绍,旧村改造腾出的空地很多都发展第三产业。记者见到,有的村正在建大型商场,有的建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有的建高新技术企业,有的搞楼宇经济……

  城阳区每年按照“经济基础强、班子基础牢、群众基础好”的社区(村)先进行的原则,以旧村改造为切入点、突破口,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到改出一片环境、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片产业。按照规划,2006年将有4个街道、115个村(居)全面小康社会指标达标,2007年剩余的2个街道、45个村(居)也将全部达标。

  人人乐业:强化第二产业,扩张第三产业,精化第一产业

  旧村改造后,村民干什么?“俺村的村民仅靠租赁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到7000多元。大部分村民进入到第三产业,只有300多人愿意去企业干。人人有固定收入,再加人人有挣钱岗位,心里都很踏实。”中黄埠村党委书记、村主任于忠德介绍说。

  为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城阳区按照“强化第二产业,扩张第三产业,精化第一产业”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4∶66∶30,并使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同时构筑出口加工区、城市中心区、空港产业区、环海新材料工业区“四大板块”,快速形成产业集群。经济的持续发展,无疑为城阳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仅去年,全区培训农村劳动力8200人,向二、三产业转移7800人。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19.1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有14.6万人,占76.5%;从事一产淡海水养殖、捕捞、林果、蔬菜种植、家禽饲养等约3万人,占16%以上。

  协调发展:“十百千万”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得民心

  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弱势群体生活困难,怎么办?

  城阳区已连续3年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对28个后进村实施“三帮一”工程,对残疾人实施安居工程,对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实施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

  红岛街道沟角村是个经济薄弱村,区国土局、区委办和经济强的苇山村为其无偿扶持90万元帮扶一包装产品项目。项目计划今年2月投产,年产值可达1.2亿元,创造利税1000万元。目前,全区有100多名干部参与帮扶工作,吃住在村,项目不成功不能走人。

  2003年以来,城阳区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5年度,有33.8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2%,共筹集到位资金2076万元。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8901人获得医药费补偿,总补偿金额1685万余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每一个生活在城阳的公民都能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我们要一笔一画、一步一个坑,扎扎实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岛市城阳区委书记李学海的一番话,道出了城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执政理念。

  (本报青岛1月24日电)

  《华东新闻》 (2006年01月25日 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