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州家庭养老院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4:17 江南时报

  今年春节对于84岁的朱雪芳好婆来讲,过的是一个忧喜交加的年。忧的是下肢无法走路,她只能依靠几个儿子轮流照顾自己,过年期间大家的生活都很不方便;喜的是,除了腿脚不灵便外,儿女孝顺,老人身体还算健康。朱好婆说,这两年选择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对居家的老人来讲是个福音。

  家庭养老院,以其独特的民间形式存在着,当政府基层部门意欲把这个新事物发展

壮大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本报记者试图解剖家庭养老院的现有模式,让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到这一现实的养老问题。

  两位好婆的晚年心愿

  月收入480元,你会怎么花?它是朱好婆的养老金,每月能基本维持朱好婆与保姆的全部生活。除此之外,保姆每月600元的工资由6个子女负担。

  朱好婆感叹说,当年从黑龙江中兴粮库退休回来的时候,没想到无法享受苏州市区的各种社保待遇,尽管每个月黑龙江的单位会寄来480元退休金,但也只能勉强养活两张嘴。所幸,她继承了父亲的一套小公寓,现在有个安身之所。2004年,朱好婆听说她所在的沧浪区葑门街道开始试点家庭养老院后,马上报名参加了这个民间组织。从此以后,她享受到了一些额外的社区服务,比如免费量血压、看当地报纸等,平时社区干部还上门陪她聊聊天,让她精神上得到些安慰。

  朱好婆说,整天坐在家里,最盼的是有人上门来看看她。她渴望去社会养老院,感觉那儿肯定比家里热闹,因为她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不过,每次想到高额的生活费用,以及不如家里自由时,她也就打消了过集体生活的念头。在她的想法里,活了这把年纪,不能把房子卖了去养老院,总得给儿女留点什么。

  除了朱好婆外,同在一个社区的周丽珍好婆也存在同样的想法。今年92岁的周好婆平时不大出门,她怕自己的一个小意外会让儿子从上海连夜赶回来。周好婆每月有700元的养老金,与小保姆住在一套公寓房里。每月独生儿子会给她1000元,其中700元用来支付小保姆的工资,其余维持两个人的生活。

  周好婆说,她选择家庭养老院,正是看中家里方便、自由。平时有事,打个电话给社区卫生站,就会有医生上门服务,态度也蛮好的,她认为:“老人总归在家里好,平时没啥要求,也是我长寿的原因。”

  朱好婆和周好婆共同的心愿是:在家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让子女放心。

  家庭养老费用来源的困境

  每个人都会有年老的时候,如何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尤其在这些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中间,这个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今年83岁的张伯全老夫妻两人,无儿无女,没有选择参加家庭养老院。1月17日,当他听说同济医院将向家庭养老院的老人们资助一部分医疗服务的时候,还是早早地赶来了。他说,其实他是有女儿的,但女儿没有尽到赡养义务,早就断了关系。现在老夫妻靠他每月720元养老金过日子,根本没有能力去社会养老院。夫妻俩能相互照顾,也就没有参加家庭养老院。

  说起自己最大的一笔养老资本,张阿爹认为40多平方米的房子至少也值20多万。他说,现在两个老人的日子还过得下去,一旦他走在老伴前边了,就考虑把房子抵给一个外甥,让他赡养老伴,今后继承这套房子。如果老伴先走,那他还能靠养老金度日,生活问题不大,但还是请不起保姆。他们寄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些,不要生大毛病。“不能生大病,身体好一点日子就可以过,一生大病我们就完了!”张阿爹这么认为。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对于这些古稀老人来说,其实房子才是最大的保障。房子虽小,却是这些老人们最后的一笔财产。朱好婆和周好婆之所以选择家庭养老的形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利用房子节省一大笔开支,同时也能给子女留下一些财产。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正预支着这笔资产用于养老。

  社区干部的困惑与设想

  社区里老人越来越多,沧浪区葑门街道杨枝社区已有800多名老人,占总人口的10%。面对这个数字,杨枝社区书记胡锡康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胡锡康说,当初创办家庭养老院,就是为了提高社区内老人们的生活质量。社区干部采用了自愿参与的形式,每个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包户到人,在生活上、精神上力所能及地为每个家庭养老院的老人们送去关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为了给老人们增加一点福利,他们用足了社区里的各种免费、无偿资源,社区小服务商都被发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为老人们上门提供优惠服务,连路边小剃头店的老板也成了志愿者。

  这样,在社区干部的齐心协力下,一支家庭养老院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支撑起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胡锡康自称,他们烦恼并快乐着。

  胡锡康是一个精干的社区干部,但年前却扳着指头算不过一本账来。他说,家庭养老院自创办开始,政府就没有资金投入,全靠社区干部的一腔热情在维持运转,这就使得服务形式和手段无法提高。就拿他管的一本账来讲,去年当地一家日报社送了社区几份报纸,今年免费的午餐没有了,但为了老人们还能看上报纸,社区里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通过求助街道总算解决了。要是这笔钱从社区口袋里掏的话,每月总共1000元的办公经费根本无法支付,他其实已经节省到空调都舍不得开了。

  如何让家庭养老院办得红火起来?胡锡康一直在动脑筋。

  胡锡康有个设想,他说想拿出来探讨一下。据他的社区工作经验,他认为老人们与其分散居住在各自的房子里,不如集中起来居住到面积大一点的一户老人家里,然后把其他老人的房子出租掉,用房租金的收益来维持几个老人的日常生活费用。他说,这样的话,除了老人们的生活自由度受到一些影响外,其他的诸如:保姆照顾、精神空虚、生活费用等等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他认为,这种“以房养老”的做法,值得尝试一下。而事实上,这种方式在“三无”老人身上已经得到实践。

  不过,“以房养老”的操作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每个老人性格脾气、经济状况不同,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如何保证他们的收益管理到位?这些都是实施过程中的“拦路虎”。

  针对胡锡康的设想,葑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薇提出,家庭养老不能越走越死,但同时政府也不能承担太多经济负担。为此,她认为除了应该提倡全社会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外,政府要积极引导养老消费行业健康发展。她说,养老消费也应该成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各界参与到这个产业中来了,家庭养老院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苏州市家庭养老院正在蓬勃兴起,除了最早试行这一模式的沧浪区外,城区内金阊区、平江区也在积极推广。为此,去年12月底,苏州市政府以及市民政局也向社会开始广泛征求意见,拟对家庭养老院的老人们发放养老补贴,同时拟解决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一位社区工作者认为,与社会养老院的巨大投入相比,对家庭养老院的小投入不仅是一项惠民举措、民心工程,更是解决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一剂良药。

  新闻链接

  山东:拟立法规定“家庭养老”

  山东省正积极借鉴国外及国内其他省市的做法,着手家庭赡养的地方立法工作。正在着手拟定的《山东省家庭赡养与抚养条例》将强调:养老问题应该由家庭、个人、政府、和社会共同来解决。在目前个人养老金、养老保险等保障不健全,社会养老产业尚未能到良性发展的情况下,家庭理所当然应成为赡养老人的主角,家庭解决不了的才交给社会、政府。

  黑龙江:医院式养老

  目前,红领巾省电力医院从疾病救治、科学养生的角度出发,成立了集治疗、预防、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康复病房。

  上海: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院工程被列为市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为此,主管部门以文件、法规形式要求,住宅小区建设必须配套养老院,要同步设计、同步建筑、同步交付使用,纳入公建配套项目。在建的小区住宅规划要按此规定进行修订,能够补救的及时补救,不达标的不允许验收。

  今后,上海将有更多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从去年11月起在上海市杨浦、浦东新区试点发放的居家养老服务券,今年下半年向全市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券,是上海市政府为鼓励老人居家养老而为其出资购买服务的一种方式,补贴金额每月从50元到250元不等。目前内容主要为求助、送餐、购物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以后将逐步扩展到送医送药、陪病陪床等医疗保健服务以及陪老人聊天、咨询等精神服务。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17日第二十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