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谈PK,要谈兼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7:3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今年,传统的元宵节与舶来品情人节只差一天,一些社会观察者对节日消费品市场走马观花一番后,即刻发出元宵节不敌情人节的感慨,一种形象的说法——— “洋玫瑰”PK“土汤圆”的论调,随即在全国的各大报刊、新闻网站四处流传,其言下之意,就是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败了,而外来的洋节则反客为主,大获全胜。

  要说2005年最火爆的汉语新词汇,非PK莫属,原本只指在游戏领域分胜负,现在则

泛滥成灾,仿佛天下异质的事物只要碰到一起,就只能是刀来剑往,拼个你死我活的结局,根本不存在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可能。 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放到文化领域,极容易导致盲目的文化排外思想,陷入不加分析的“保护传统 ”的怪圈。

  元宵节与情人节一定就是对立的关系吗?并非如此。从精神意蕴来说,元宵节传达的是对亲人团聚、合家安康的期盼和祝福,情人节则是私秘性很强的对两性情感交流的渴望。从表现形式讲,元宵节追求的是群体性、集体性的热闹与快乐,情人节追求的是“两人世界”的默契和宁静。因此,仅仅从这两个节日本身来讲,构成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同侧面,完全可以和谐共处。

  有人总有一个怪癖:好像发源于外国的节日,就始终只能是外国的东西,不能“洋为中用”,甚至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而纳入汉民族的节日序列。其实大家都知道,汉文化的源头《诗经》开篇之作,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动人吟唱。本真的汉文化对两性情感,从骨子里讲是高度认可的、张扬的。以致后来还衍生出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情人节迅速在国内风行,不过是切合了越来越个性化的当代青年的“文化密码”而已,节日只是一个形式,千百年传下来的文化血脉才是内核,挑剔或者拒斥情人节的想法非常不现实。

  元宵节其实并没有像相关论者那样式微,至少目前过元宵节的人比过情人节的人要多得多。如果说元宵节的影响有下降趋势,那首先应该从它的内部找原因,它的过节理念、过节方式是否与时代有不合拍之处。客观地说,元宵节现在在很多地方越过越简单,仿佛就是吃一顿汤圆,而很多“闹”元宵的集体活动如舞狮、舞龙越来越少,那种集体狂欢的氛围越来越淡,因此,欲使元宵节重新焕发青春,应该为它增添有时代感的精神内涵,创新活动的载体。

  促使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生生不息的源泉,在于不断从其他异质文明中吸纳新的要素。“洋玫瑰”与“土汤圆”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互为参照、共同发展的问题。土节也好,洋节也好,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快乐至上,兼容并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